不好也不坏的时代

  《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 作者:(法)吉尔·利波维茨基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版 定价:22.80元

 

  20世纪60年代昙花一现的政治激情过后,从北美、欧洲大陆逐渐蔓延开来一种意识形态,伴随着商业进程的高歌猛进,这种意识形态缓慢而又坚定地在世界范围内笼罩着我们的时代。由此,我们进入了一个被形形色色理论所指称的新型时代,它通常被称为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全球化时代、跨国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几乎已经过气的后现代。吉尔·利波维茨基则称之为新一轮个人主义革命造成的“空虚时代”。

  在《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这本书里,吉尔描述了这个时代的表征: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专情于个性化,热衷于环保,关注身体与欲望的健康与张扬,对重大意识体系缺乏兴趣,重视参与和表达,流行怀旧,为某些地方和区域的信仰与传统行为辩护,设立博物馆以保存文化遗产但并不关心它的意义。曾经的现代社会的主流观念,诸如崇尚未来、科技至上、普遍主义、理性与革命渐次被扭曲,血统的差异、神圣的统治、传统的习惯、民族的特性也遭到抛弃,盛行的是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休闲和漫不经心的无所谓。

  这是第二次的个性主义革命,上一次是在现代社会崛起过程中对于主体的自觉。如今偶像坍塌,激动人心的宏伟蓝图灰飞烟灭,极端自私的个人对自身也没有什么奢望,纪律社会分崩瓦解,弹性社会优雅出场: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我的私生活我做主”,追求最大个性化的人们表达的是对享乐主义的渴望、对差异的尊重、对个人自由、惬意、幽默、真诚的推崇、心理主义与自由表达的追求,于是自恋出现了。

  我们当下的生活在开放社会与多元主义的旗帜下,个人自恋得以最大化地膨胀,消费浪潮是其最大的推动力。消费势力向个人领域的扩张,注定要加速淘汰的、漂移的、不稳定的自我,而媒体、娱乐和理性技巧也消耗着自身的存在,形色各异又极大丰富的生活模式使得人们无所适从,个性化过程因此制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空虚。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事件此起彼伏让人目不暇接,妨碍了所有情感和思维的延续,尽管多愁善感,其内核却是冷漠的。

  而由冷漠和自恋导致的无信仰和虚无主义,却既非无神论的也不是灾难性的,而吊诡的成为幽默性的。从荒诞喜剧到摇滚幽默、从无厘头到恶搞,当代的幽默几乎全是非社会化的、形式上的滑稽戏拟,不再是批评性的或者讽刺刻薄针对现实的,而是竭力营造一种没有副作用的、使人愉悦的幸福氛围。不想玩深沉、没有嘲讽对象的戏谑自成一体,于是幽默也非实体化了。我们在广告、电视肥皂剧、流行时尚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祥和性幽默的踪影,这既是自我保护的屏障也是自我表现的手段。

  我们这个自恋、冷漠而又幽默的时代,是集体意识的终结之所,是个人主义的应许之地。这种个人主义的魅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连描述它的理论本身都被个性化了。黑格尔对于建构宏大体系的热情、马克思主义阐释世界的愿望、弗洛伊德揭橥人性本源的冲动在20世纪中期之后的空虚时代似乎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吉尔如同他的同代学者———这些在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成长的一代理论家———一样,似乎对于首尾一贯、自成框架的理论建筑没有多少兴趣,他只是在时代生活的表面收集碎片,聚攒起来,仅仅做一个现象学意义上的呈现。

  这是一种谦恭的姿态,谁能担保准确无误地解释社会、时代与世道人心?谁敢轻易做出判断?他最多只能在时代留下的痕迹中顺藤摸瓜,在纷纭乱象中勾勒出一幅还算条理分明的地形图。而我们这些时代的参与者与旁观者、受益者与受害者,也只能如此安慰自己: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这也不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不好也不坏的时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