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總統布什在白宮公開會見大陸基督教家庭教會代表之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又表示,在中國大陸訪問期間,將會見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的代表」。顯然,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的政治關切,「維權」或「公民社會」已經成為焦點。但對中共來說,「顏色革命」的擔憂始終存在,未來「維權」或「公民社會」問題是否成為中共對外交往的絆腳石,仍有待後續發展判斷。
「維權」和「公民社會」的概念一脈相承,兩者都強調人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前者主張透過團體或自力救濟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後者的主張則更為積極,除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以外,更要求「參與」,既參與政治的運作,也參與利益的重新分配。
「維權」或者「公民社會」,對中國大陸來說,並不是什麼新名詞。以「維權」來說,消費者權益爭取、婦女權益保障、青少年福利爭取、少數民族利益維護等,都屬於維權,大陸一些「半官方」團體,很早就已經從事著類似的活動。因此,當大陸近年新起一些維權團體,以法律手段爭取人民憲法賦予的權益時,中共官方也不能直言批評他們的「維權」行動,只能說「一些人打著維權的名義」,旨在從事破壞的活動云云。
但不論維權或公民社會的提倡,它們和中共官方立場的首先扞格之處,在於維權或公民社會所共同需要的「非政府組織」。中共的統治體系,力求將政治觸角伸入每個角落,但「公民社會」下「非政府組織」的基本理念,則相信政府不再是無所不能,公民因此有權成立民間組織,從事公益活動。在這種觀念衝突的情況下,除了少數例外,大陸多數非政府組織目前的處境十分難堪,不但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甚至經常遭受打壓。
其次,更重要的扞格,在於民主理念。「維權」或「公民社會」的基本理念在於「民主」,而中共目前的政策立場,則是把共產黨當成先鋒隊,認為共產黨可以知曉人民真正利益所在的「民本」。因此,一方面,維權或公民社會的發展,必然將衝擊到中共的統治權威;另方面,維權或公民社會理念的推廣,也將造成大陸全社會的民主理念。如果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就是中共擔心東歐式的「顏色革命」了。
2006.05.21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