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观察】文学期刊

  有一种语言叫沉默

  《世界文学》,9.60元。

  “沉默有两种。一种是一言不发,另一种可能是滔滔不绝……”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不在发现那种一言不发的沉默,而在于发现那些言外之意。独幕剧《一个像阿拉斯加的地方》以一种类似喋喋不休的方式,道出了诸多的言外之意。想象死亡与活着之间静穆而逼仄的空间,描述人对不可抵达的恐惧,品特以靠近虚拟的方式接近了真实。
  

  木心的文字喜剧

  《莽原》,10.00元。

  木心的文字,有上个世纪20、30年代大上海的风情,他甚至能让人想象“新生活运动”之下的大胆、扭捏、泼辣、含蓄。散文《上午的喜剧》短短一千多字,已把一个习惯发白日梦、好假想桃色情事的八卦男人生生地推到读者眼前。《下午的喜剧》以“我”被罚款的几次经历为例,描述了“自由”这个洞是如何越削越大的,作者不希望有免于罚款的恐惧的自由。
  

  进入或逃避群体

  《散文》,3.40元。

  韩少功在本期《散文》所撰写的《隐者之城》颇有意味,于作家们而言,在城市想象乡村是惯常的思维方式,而《隐者之城》却由乡村始发,想象了一种城市的生活,“在我看来,都市生活最大的诱人之处,是人们互为隐者的一份轻松。”而在乡村,却随时有可能成为“公共雕像”。“为人知”固然有可能名利双收,但“不为人知”也不失为一种自在的生活选择。
  

  精神启蒙未完

  《青年作家》,7.00元。

  《有一天叫五·四》是祝勇《走出五四的创世神话——论十大关系》长文之节选。文中涉及观点不算新鲜独到,“启蒙”与“救亡”之历史悖论说李泽厚先生也早有论说,该文可取之处在于,作者很有耐心地去寻找一些相对可靠的历史例证,以论证精神启蒙在今天的必要性,并阐明民主与自由之间的复杂性。也许,我们既是“五四”的受益者,也是“五四”的受害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