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记忆 学术人生

 ——读李欧梵《我的哈佛岁月》
  
    
  书坊间以哈佛为题的书籍似乎并不少见,但细心的读者当会发现,其中居多的不过是“教程”“案例”一类,而流布一时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于哈佛自身更是无甚关联。旅美著名学者李欧梵积其在哈佛八年求学、十年教学的经历,新近出版的《我的哈佛岁月》一书,就此而言实在是大飨读者之作。全书分“在哈佛求学的日子”和“在哈佛教学的日子”两部分,附录则收录了作者之妻子和学生所作的四篇文章。本书乃“是一本知识性的回忆录,以个人的经验来勾画出哈佛生活的面貌和情趣”,对我们了解哈佛大学以及欧梵先生无疑大有裨益。
  
  李欧梵先生称,“写这本小书的缘起,全是得自一句不经心说出来的自嘲”:因为那本《哈佛女孩刘亦婷》,欧梵先生不禁感叹“既然连哈佛女孩的妈妈都能写书,我这个老男人也是货真价实的哈佛教授,为什么不能”。此话自然不过是作者的戏言,其真实意图在前言中也说得明白,一是希望能鼓励更多学生到美国留学,一是回忆那段难忘的留学经历,全书从内容上也因此包含了哈佛文化和个人经历两大部分。
  
  尽管国人皆知哈佛大学为世界名校,谈论之时也不乏景仰之情,但细细追究起来,人们所知也仅限于其为美国政府输送了几位总统之类,甚少有人对哈佛身为大学的一面有细致而全面的了解。欧梵先生正是以自己称为“一种“解惑”(disenchantment)的工作”的态度进入写作的——他既在哈佛大学研习多年,对学校的课程设置、管理方式、校园文化等自然甚为熟悉,以口语平铺直叙出来自能描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哈佛。比如书中第二部分第八章即题为“揭开“名牌”的面纱”,内中除了对哈佛的财源状况、保守气质和学科发展等皆有叙述外,更是“揭露”出各教授争夺“地盘”此一不为外人知的“内情”。作者对哈佛的服膺与赞美当然才是主要的,比如对它的典礼和仪式。哈佛的校务会议和毕业典礼都充满着饱满的礼仪和温情的细节,“舍院”(Houses,即学生宿舍)经常举办舞会、教授茶会或“中文桌”等活动也形成了独特的“舍院文化”,此类典礼、仪式皆凝聚了师生,并形成了良好的学校氛围。作者也说“我在哈佛任教十年,所得到的一个总体印象就是教授和学生都颇有涵养,教授更是如此,即使彼此勾心斗角,各自称霸,但仍不失礼仪”。
  
  哈佛大学之为学术重镇实因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学者教授,而他们也在欧梵先生的笔下一一“显形”,特别是在《在哈佛听课(一)(二)》两章中。作家虽自谦为“三流作家”,却能以不多的笔墨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稍加勾勒,即能令其形神兼肖,活脱跳将出来,比如他写基辛格的官气十足:(基辛格)先是任由助教足足说了二十分钟,然后“才从他的太师椅上站起来开讲了,不慌不忙,一口作状式的德国口音……简直就是一位政客……”。作者也许是因了学者的身份对诸教授讲课时的情形尤为留心,如写亨廷顿之浅薄,柏森斯之枯燥,派普斯之优雅,博斯之“惊心动魄”,哈滋之口才极佳等等,写来皆不惜笔墨,又能使之各具个性、如在目前。李欧梵教授不忘兑现其鼓励赴美留学的写作动机,还单列了一章文字名之曰“申请哈佛的秘诀”。文中所列十条虽为多年来“作壁上观”后的结论,其成为众多家长学子的锦囊妙计却也未可知吧。作者自己先就以轻松的笔墨写道,“以上这十项‘秘诀’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所以我也不愿意‘版权所有’,甚至‘欢迎翻印’”。总之,相信读者通过此书定能了解到一个颇为真实而完整的哈佛大学。
  
  李欧梵先生乃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大家,其对学术之路的回忆或许是部分读者特别是专业研究者更为关注的,而其回忆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他是“如何重新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并且最终走向“文化研究”之路的。有心的读者循此主线,必能更好地理解这位大学者的学术人生,例如书中就写到:他之所以能摆脱初抵哈佛时的迷惘而走上学术道路,实是因为两件事的引导,一是阅读《卡拉玛佐夫兄弟》后的感动,一是一位陌生老人的当头棒喝;他之所以走上一条“兼走文学与思想史的大道”,实是因为所学主业为历史而自己却对文学颇感兴趣,无奈之下只能加以折中取舍。作者何以喜欢称自己为“狐狸型学者”,其博士论文题目选定的背后有哪些故事,他的讲课方式、专业兴趣、自我评价等又如何,读者亦能于书中觅得这些问题的答案。读者甚至可以将这部分当作一本“如何成为优秀学者”的“参考书”来看。
  
  以笔者之见,书中用笔最力、用情最深的或在对哈佛几位师长的回忆,读来颇是真挚感人,而第一部分第四、五两章对费正清和史华慈两位先生的追忆可为代表。费、史两位皆为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巨擘,自然首先是以学者身份出现的,但在书中他们同时又是生活中极具人情味的普通人。两位作为学者自有不同,比如书中写道费授课时之“语调干枯而细致,面孔毫无表情”,史讲课时之“天马行空”、触类旁通;费以现代化理论为背景、史实为前景构筑叙述框架,史则是“一位伟大的狐狸型的老师”,因为“他从来不相信任何一个系统”。李欧梵对费正清的学术似乎颇有批评,认为其既未能充分认识到中国意识的危机又过于强调制度而忽略人情;对史华慈的方法和学问却甚为赞叹,并自称受史氏影响最深。李欧梵以其亲身体验讲述两位温情平凡的一面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比如讲费先生的宽容大度,决不以“小子”的异议为忤,以及他对待家庭的脉脉深情;讲史华慈的谦虚好学,博学多闻,友善谦和,(老师的名字)“确是恰如其人:史(历史)——华(中华)——慈(仁慈) ”。作者亦不讳言在费面前总是有一份腼腆,而在史那里则要自然轻松的多。本书附录部分还收录了作者回忆普实克、韩南两位教授的文章,亦是深情之作,值得一看。回忆之时始终能怀着对恩师人格的尊敬,以一颗感恩的心述之,这才是文字感人的原因吧!
  
  李欧梵先生这本记录了其与哈佛之间近二十年情谊的回忆录,当然不是这篇小文能够道尽的,比如其叙述作教师时与学生之间交往的部分,那种“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的快意就值得品味。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还须读者自己去体味才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