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经典 中国小说发展开始"向后看"

日前在青岛举行的2006中国小说半岛都市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就中国小说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讨论。

  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孟繁华指出,新世纪中国小说的创作呈现出的是一种“向后看”的现象。传统作为一个伟大的资源正越来越受到作家的重视。当然,这个“传统”不止是狭隘的民族传统,而是包括西方在内的所有值得借鉴和尊重的文学经验。“向后看”具体表

现的方面有:在小说中呈现的“文人”气息、作家重新寻找小说的“意味”、对传统生活的书写、探索乱世与太平中的人性以及重新走向内心的幻路等。孟繁华认为,小说创作向传统学习或回归,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文学转折。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在文学想象日趋枯竭、创造性越来越呈现出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向传统发掘有益的文学资源,无疑是一条可行、前景光明的道路。

  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奖长篇小说获奖者刘醒龙也呼吁,要为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正名。他说现实主义小说就像父母,做子女的自以为很了解他们,其实一点儿也不。他认为,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无论虚构得怎样不可思议,它建立的一整套经验却应该是可以被读者接受的。

  对此,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认为,所有作家都认为自己是现实主义者,每个人都在描写自己心目中的现实。而读者希望作家提供一个更真实的生活面貌,更有说服力的精神叙事。但往往是细节瓦解了读者对小说的信任感。我们的很多作家在写一个时代的故事时,却连那个时代的器物都不敢“碰”。所以小说写作需要坚实的物质、经验基础,就像《达·芬奇密码》,它所有的细节都是真实的,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虚拟的,这值得中国的作家借鉴。

  《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则认为,现实如果不加界定是空旷无边的。他分析了近年来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长篇小说开篇时气势宏大,但往往后继乏力,草草了事。因此他得出结论:当代作家面临着长篇小说写作的重大困难。这与作家的精神境遇和身体境遇密切相关。所以,李敬泽对当代作家追求古典的、完整的精神叙事的可能性存在疑问。他认为,当代作家现在的状态、经验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托尔斯泰或者陀斯妥耶夫斯基,所以如果他们在回归十九世纪的同时,背弃了二十世纪的精神,背弃了二十世纪给我们的经验,那么,恰恰不能对现实有一个全面、贴近的表达。

  最后,《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提出“让小说回家”。他说,小说存在的最关键的意义是让人看,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小说“新潮流”却把小说读者都赶跑了,因此重新找回小说的读者是摆在作家面前的一个艰难的课题。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