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错
《经济学家》 (2006年11月2日)
2006年龚古尔得奖作品《Les Bienveillantes》——照字面译为“和善的人们”,但也是希腊神话里复仇女神的委婉语——是由一个前纳粹党卫军人Max Aue来讲述他的二战“功绩”。自我辩护、哲学思辨和回忆混杂一处,Max Aue描述了入侵苏联期间他与杀人小队一起工作的情形。情节贯穿高加索山脉,斯大林格勒战役、Majdanek和奥斯维辛死亡营直到希特勒最后日子的碉堡。
作者利特儿的研究巨细靡遗。Aue与那时代的主要历史人物交织在一起,对纳粹组织机构的错综复杂亦有真实的描述。但小说跌倒在自身细节的重量之下。读者必须忍受对高加索部落泰特人起源的探索,和一段同样让人分心的对于集中营配给制的争论。利特儿的反英雄有着严重骚动的征兆:和妹妹的乱伦关系、施虐/受虐同性恋行为和弑母暴力仅仅组成其生活创伤的一小部分。于是当第三帝国崩溃时,《和善的人们》亦告瓦解。
斯托帕谈《乌托邦彼岸》
《林肯中心戏剧评论》 2006年秋冬号
著名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的(Tom Stoppard)的戏剧三部曲《乌托邦彼岸》近日在纽约上演。2006年秋冬号的《林肯中心戏剧评论》(Lincoln Center Theater Review)杂志推出了《乌托邦彼岸》特刊。
我不在基本史实上做研究。一旦剧作完成,我才会有兴趣看一看与角色有关的那些地方。《乌托邦彼岸》尘埃落定后,我去访问了Premukhino、巴枯宁家族地产、莫斯科的亚历山大·赫尔岑博物馆。我觉得所有这些东西都令人震颤、教人感动。我猜真正的历史学家大概会觉得我荒谬可笑,但当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三部曲是基于事实的虚构作品,而事实皆来自于书本,而非旅行。
最终令我开始写作《乌托邦彼岸》的书,是以赛亚·伯林的一本随笔集《俄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代表了这三部曲的核心精神。相较于他的后来者如列宁,以赛亚以一种更人性化、更不教条的方法看待十九世纪的俄国思想家,正是这种特质将我引向了后来成为《乌托邦彼岸》角色的那些思想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