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丽:马夏的艺术

国际竹藤创意中心在北京成立,中央美术学院邀请马夏的现代竹雕艺术作品参展,马夏带了部分作品去北京,他的现代竹雕艺术作品引起各国艺术家的惊叹,认为这些竹雕艺术作品是完美、顶尖的现代艺术雕塑作品,无论从外表造型、还是内涵的精神语汇,其独特的构思和奇妙的想象力,都突破了中国民间竹艺狭窄的文人情趣和工匠气,从而升华到当代艺术层面。制作这些雕塑作品的材料是江南随处可见的植物竹,这又是当今国际绿色设计(Green Design)潮流中的生态艺术(Ecological Art)作品。

马夏从北京回到南通,我从南京到南通,那夜我同他长谈到深夜1点 .

说到这次北京之行,马夏语气淡定地说:只要是艺术作品,适当的时候,总是要拿出去给大家看看的,这么些年来,我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它们。竹子这东西本身就很淡,你说它清高,说它有禅境、空灵,它长在山野,长在农家的房前屋后,长在寺庙的院落里,从山民那里把它买来,论斤称,一斤就几毛钱,可我这些年为它的付出和投入是不可计算的,我的装潢公司,几个工程队,一年中我有大部分时间在工地上和工程队的工人在一起,一个锅里吃饭……都是为了它们……问我想拿它们做什么?为什么?不做什么,也不为什么?我有这么一个想法,就去实现这个想法……它们是艺术品,我做它们是一个艺术行为,我还能够养活它们,把它们养活得像摸像样……

问他,之前是不是为这件事算过卦?他说:没什么可算的,我相信一定成功,这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怀疑过。

马夏是我表弟,我母亲妹妹的孩子,我和表弟都喊外祖母叫奶奶,我们是外祖母亲手带大。在外祖母的怀抱里牙牙学语。表弟小时候随外祖母姓马,叫马夏,长大后,马夏就是他的艺名。我随外祖父姓王,从小到大只有这一个名字。外祖母小外祖父22岁。外祖母的家族曾是显赫家族,外祖母的曾祖有兄弟八个,外祖母家的祖坟上立着石兽,外祖母的祖上曾出过武士、文官、科举中榜到探花,还出过画家……这些都是雨打风吹去的旧话。到外祖母一辈,马氏家族只剩下了外祖母和她姐姐两姐妹,外祖母的姐姐,姨奶奶的儿子因为写诗,1957因一本诗集做了右派,于是乎之前的革命经历一笔勾销。外祖母只生了我母亲和表弟的母亲,姨奶奶去世,外祖母说:“马家只剩我一个了。”外祖母去世后,这个家族就画上了永久的句号。外祖母为没有生儿子而遗憾,常常喊他儿子。也许应了这个规律:当一个家族彻底败落之时,艺术家便出世了。

马夏从小就有艺术天分,歌唱得很好听,肢体柔韧,小时候在南京体育学院学习体操,比赛拿过全能名次,之后转学油画,十五岁,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进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民间工艺:刺绣、剪纸、扎染、蜡染、木雕、竹雕、泥塑,完成了一个过渡:从肢体造型到视觉造型。美对他的熏陶,美对他滋养,他对美的感觉,对美的理解,始于童年,伴随他整个成长过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里藏匿一些现在驰骋中国画坛的名家人物,那时他们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是马夏的师兄。

当时的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坐落于东望文峰塔南面三元桥的风水宝地。那时这个研究所经常请一些大师级的名人讲课、现场绘画,这里的艺术青年接受的东西方艺术理论和中国民间艺术熏陶。范扬在《话说林晓》的文章里,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况:“袁运甫、范曾、袁运生、韩美林、张道一、保彬等经常到南通,到研究所讲学作画,指导创作,参与制作。袁运甫先生带了近百幅写生佳作来,一幅幅讲解;范曾即席挥毫;袁运生当场写生;韩美林半天画了30幅小品;张道一先生、保彬先生的讲座,座无虚席。博得满堂彩。老一辈的名宿如庞薰琴先生的,在研究所油画文峰塔写生,黄永玉展开数米长的白描拙政园手卷,吴冠中带来的是油画黄山。而潘天寿先生入室弟子高冠华,则同在研究所设计室多年。这些老师,这些课程,列出菜单,现在看来叫人吃惊,而在当时,却也寻常。”

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是马夏的学习和探索时期,也是“吃官饭”的时期,这段时期正直中国的思想解放时期,大量的西方思想文化艺术著作进入中国,与学习中国民间工艺同步,他接触了大量的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毕加索、布拉格等人的作品给了他一种崭新的绘画视觉;他着迷于神奇的几何块面与色彩构成的三维空间归结为二维空间或者一个平面的方法让他感到新奇和着迷,他开始揣摩怎样把西方的立体主义艺术和中国民间民俗艺术,西方的理性与东方的感性,西方的感性与东方的理性寻找一种关联,试图找到一种表现这种关联的美的载体,用当代东方人的视觉来表现抽象的形式美和形式的抽象美。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盘金装饰绣《蝉》(南京博物院收藏)、《春鸟》《秋蝉》《狩猎图》等作品。盘金绣是我国古老的刺绣工艺,用黄金、白银抽成金丝、银丝,盘制在绣品上,用古老的盘金绣来加载现代图案,尽管做的很完美,但这还是一种形式的关联。他设计的双面盘金装饰锈《狩猎图》红木屏风可堪称国宝级刺绣珍品。上面的盘金和盘银都是用黄金和白银抽成极细的金线盘绣而成,其图案花纹汲取了古代金银错珍品纹样精华,画中几位勇敢的猎手张弓持枪,在丛林中跨马狩猎,马鹿奔逃,牛羊躲窜,孔雀飞舞,吉鸟祥云,一番热烈景象。图中的花草,动物色块用双面彩锦绣技法绣制,猎人和主要动物身上的装饰色块用盘金绣成,装饰勾勒线条用金银线分别平钉,这幅镂金错彩的作品色块圆润,线条有力,金光闪烁,异彩流光,虚幻飘渺。这幅作品在色彩处理上青绿为主,淡雅宜人。红木活动框架屏风,雕刻线条凝重简洁。可这幅作品在九十年代中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解散后仅150万元人民币卖给了东南亚的客商。这幅盘金装饰双面绣《狩猎图》屏风的完成标志着马夏的第一个创作阶段的结束,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艺术家的称号。之后他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再之后九十年代初,他到西藏,在西藏一年时间里,接触了藏传密宗艺术,金色的根陪乌孜山,山下哲蚌寺错钦大殿,大殿内释迦牟尼出行图深深震撼了他,之后他又到了敦煌观摩敦煌佛教艺术,这段时期中华大地举国上下全民经商,马夏沉浸在宗教艺术和中国古典绘画中,他也在奔波,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寻找自己的艺术之路。他临《八十七神仙卷》、《永乐宫壁画》、揣摩徐渭和八大山人的绘画精髓,试图在东方绘画艺术和西方的几何块面和色彩构成的立体主义艺术之间寻找若干条秘密通道,找到交错的视角,交错的线条和交错色块,找到多维空间中的平面造型。毕加索、布拉格、马提斯他们属于西方,对一个中国艺术家来说,油画无论画的怎样接近西方艺术大师,你画的这种油画还是西方的,对中国民间艺术,无论你做的如何传承、如何民间,那也仅仅是一个模仿层面、模仿阶段的作品,不是个人精神层面的东方当代中国人对美的领悟和升华。马夏要寻要找的这样一种多层面。多角度的多维空间。

1995年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迫解散。这个工艺美术研究所曾创作了国宝级的艺术珍品,曾发掘和发展了大量的中国民间已经失传和即将失传艺术和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当代画坛培养了一群大师级的艺术家,但是在一手抓四个坚持、三个代表,一手抓经济效益的大气候中,在中国这样的艺术研究所成了一个社会包袱。虽然你们能做国宝级艺术珍品,国家不需要,人民也不需要,没有市场,卖不出去,国家不会养这批闲人的,这批人必须自食其力。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解散,马夏分得两万元人民币,从此成为独立的民间艺术家,自由职业者。

艺术回归个人,回归民间是一条正路,这样艺术作品才是完全的个人艺术行为,才能是完全的个人署名,而不是在……领导下的工作成就。民间与国家体制无关,自由职业也意味着无业。这条路是非常难走的。没有足够的艺术天赋,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对艺术狂热的爱、以及锲而不舍的意志和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很难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真正的、顶尖的艺术不是轰轰烈烈,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淡定、淡泊。在物欲爆炸,全民拜金的九十年代中国,让浮躁的心沉定下来已是不容易。马夏除了两万元人民币,还有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级艺术家资格证书,这是与体制无关的资格证书,拿着这个证书、这个称号照样没有饭吃。艺术是高雅的,艺术家在这时候靠高雅的艺术不能维持肉身的生命,也不能维持艺术的生命。靠2万人民币是无法搞艺术的。10年后马夏谈到这个话题,总是用自言自语的声调说:人要吃饭,首先要想这饭从哪里来……天上不会掉下馅饼。

好在年轻,好在能吃苦,好在头脑灵活,再加上好学、人缘好,靠这两万元做底金,搞室内装潢公司组建工程队,绘工程图纸,做预算都从头开始学。从每一种装潢材料到一颗膨胀螺钉都要自己去选购,货比三家,价比三家。为的是节约成本。有钱才能有艺术!这是残酷的生存现实给予他的生活真谛。搞到了钱才有资本谈艺术,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搞艺术。用自己的钱搞自己想搞的艺术,这条路是非常艰苦的、在物欲爆炸的时代,梢有怠懈就会放弃。这之间整整有五年的时间,马夏忙于理顺自己、理顺自己公司的业务。但他每一天他都在想,总有一天自己会回归艺术的。做装潢、做工程,只有一个指向:搞钱,搞到钱回归自己心中的艺术。艺术是神圣的,艺术是高贵的,艺术是无法估价的。艺术行为本身仅仅是艺术,除了对美、对美学观念的阐述没有别的意义和目的。空灵的艺术,必须有空灵的心态,高贵的艺术必须要有高贵的心态。身在浮躁的生活中,心要能够沉静得下来。真正的艺术与大众审美无关,真正的艺术与中产阶级的审美无关,真正的艺术与政治无关。大众需要的是现世的寓意工艺品。他们需要一帆风顺的红木大船,需要目光犀利坚嘴利爪翅膀强劲的老鹰,需要金玉满堂的富贵牡丹。因为充满现世寓意的工艺品能代表他们追求物欲的雄心壮志和梦想成真的愿望。而中产阶层消费的仅仅需要是一种优雅的艺术情调而不是艺术本身,他们消费的仅仅是艺术的复制品。要给予大众需要的,给予爆发户需要的,给予中产阶级需要的,才能够换回艺术需要的钱。只有钱与自己要做的艺术是有关的,别的一概无关。这是最简单生存哲学。

五年的时间很短暂,五年的时间很漫长,能有五年的时间沉淀、思考、融会也是命运之神给予的机会。只有拉开一个距离才能更加清晰看清自己,看清自己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五年的搞室内装潢设计经历,他对立体艺术和多维空间中的立体艺术有了特别的想法,他选择了竹子做雕塑材料,因为竹子生长于江南得天地之灵气,因为竹子品性淡泊高洁充满东方佛教禅意,因为竹子质地细腻柔韧可雕可刻镂,可批可编,既有石木的品性,又有棉麻纤维和金银丝的品性,有多面可塑性,可繁可简。因为现有的竹艺还仅仅停留在民间手艺和文人趣味的初级艺术阶段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因为竹简浸泡水中深埋地下千年不腐不烂……等等等等,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竹子价廉,竹子普通,从竹笋长成成竹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竹子没有污染……更能体现轻物质重精神的禅境,之后经过六年的时间努力才有了这些竹艺作品。

马夏用竹子作为实现自己美学理念的载体。青铜器、玉器、木器、瓷器、瓦当、砖、砚、灯、景泰蓝花纹、服饰花纹、壁画图案、建筑造型、自然界的水纹、风云……一切传统的工艺技法,只要竹子可以承受都可以用于竹雕。马夏的竹雕是用竹子作为雕塑材料,或曲、或弯、或刻、或雕、或编、或镶、或嵌,造型在于自己的想象,并无太多的规戒律……东方的、西方的、古典的、宗教的、现代的、民间的,不受局限。孤傲与幽玄,脱俗与寂静全在”觉悟” ,全在慧眼和禅心。五年来这些竹雕艺术品的草稿堆积起来就有一米多高。他带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去展览的作品只是他全部竹雕作品的一小部分。我见过一件异常精美的佛龛,用八十个部件组装而成,可拆可卸。这件作品没有拿出去展,除了我,只有吴维佳和林晓看过。艺术是无价的,顶尖的艺术品是无法标价的。马夏的艺术用绿色设计、唯美、诡秘的造型,凸现个人精神对物欲世界以及时代政治的超越,这一艺术的终极指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