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说过张中行先生的文章是的三轮车游胡同,“行老喜欢说话,每到岔路口,就停下来,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我们现在往前走,前面将是什么。”坐车的和拉车的,都不着急,也没有明确的地方要去,一路看了说了听了,仅此而已,打发一个上午或下午,其实也是很好的。
现在拉车的走了,想想,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再想想,他怎么就这么罗嗦呢?
记得是从《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三本书开始喜欢行老的文章。文章这样写,罗嗦而让人不厌,是以前没有见过的。行老文章有三轮车夫的平易,但说的话,又有一种沧桑老人的深刻。这辆三轮,走的是老路,见的是旧街坊,把往事说出来便精彩,何况他天性幽默。行老无意于文体家,但他写了这么多的东西,有一贯性,也就成了一种“负暄体”,有掌故,有见识,也有些趣味,有点儿罗嗦。罗嗦是一张婆婆嘴,罗嗦的人,恐怕也有一颗婆婆心,敦厚温柔,总想为后人成长走路提醒点什么。
认真说起来,张中行的文章还是编教材的手法,大纲一二三四,再又分说甲乙丙丁,条理清晰,但作为散文随笔,毕竟另类了点,不习惯。习惯可以养成,关键是东西要好。如果把张中行文章的好处,比如那些掌故、见识、趣味及其背后的思想保留下来,换一个手法来表现,会不会更好?不妨试试。估计很难写好。反过来说,以张中行的手法来写习见的题材行不行呢?也不妨试试。估计更难。
有人说,张中行的文章多看几篇,味道都差不多。现在想来,说这话的人,不仅不会读书,连生活也不会。一个人的文章,味道大致也就应该差不多,除非他的特意客串,或者风格多变。负暄,一种生活情态,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听者有心,总有不同收获的。
张中行的文章皮厚,意思藏得深,读时宜慢,缓慢中品出味道来。当我们习惯了在导游的打发下走马观花后,走一走胡同,换一种游法,也不逊于山光水色中游一遭。想想这胡同里的人,听听这里边的故事,把自己想像成这里边的一个,在那些有意思的邻居中,自己会是怎样活法呢?一个人只有一种人生,但世间的路千万条,只有一条对你是合适的,其它的都是歧路。虽然每条歧路上都有自己的风景,不妨张望一下,但终究我们要认清自己该走的路。
一个人活到八九十岁以后,那边的熟人朋友就不少了。一个人迟早要告别这边的朋友,去见那边的朋友的。行老昨天动身,会老朋友去了,那些书是他的留言。我把留言归纳了一下,就是文章的题目,世间太多歧路,看清了再走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