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民主派人士在12月10日的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界别选举中支持137名候选人参选,其中114人胜出。讽刺地,当日是世界人权日,根据《世界人权宣言》第21条“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权力的基础,这一意志应以定期和真正的选举予以表现,而选举应依据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权,并以不记名投票或相当的自由投票程序进行”。小圈子选举显然不符合普及而平等的选举原则。
有人形容选举结果是重大胜利,因为明年3月的行政长官选举可能不再会是独脚戏。但我们不禁要问,让小圈子选举加入竞争,是会怎样令香港更快实现普选?还是为一小撮既得利益者在争取私利时製造了更有力的机会?
不要为不民主制度增加认受性
12月9日,台湾举行了台北及高雄市长选举,共有逾百万名台湾人选出他们的市长。陈水扁政府在饱受贪腐丑闻的阴霾下,民进党的陈菊仍能在高雄险胜国民党的黄俊英。而国民党的郝龙斌则在台北报捷,民进党的谢长廷虽然落败,但仍获得相当高的票数。虽然有贿选的投诉,但选举是透过一人一票的形式进行。
与台湾的选举相比,香港确实比不上,更可说是自惭形秽。香港的政治制度是由中央政府及几个大财团所操控,北京若希望以香港的制度游说台湾人民接受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统一,恐怕是天方夜谭。
在台湾市长选举进行之前,有数个本地政党派团赴台观摩。台湾的选举经验及历史,对港人是有参考价值。香港人若要争取民主选举,台湾有何启示?
台湾的民主选举得来不易,多年来在国民党封闭政权统治下,党外组织经过不少抗争、牺牲和冤狱,在民主浪潮的迫使下令蒋经国开放党禁和报禁。2000年民进党能上台执政,是因为几十年的不断抗争。值得留意的是,在台湾的民主进程中,党外人士从没有参加过小圈子选举形式的伪民主选举。
香港人或许比较台湾幸运,从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抗争,因此亦缺乏政治抗争的意志力。这是否意味香港人就能在不需抗争及牺牲的情下,能成功争取普选?过去民主派杯葛小圈子选举立场坚定,但自去年开始,一些民主派人士主动参与行政长官选举。不同人是希望用不同方法去争取民主,但在参与的过程中,请不要为不民主的制度增加认受性,否则只会弄巧反拙。
有评论更指出,北京是乐见民主派人士参加小圈子选举,因为这表示他们认同这遊戏规则,甘愿在这框框下竞逐。他们指民主派彻底改变路线,是务实的表现。本人不反对在不放弃原则下务实地争取民主,但我仍然相信,企硬立场据理力争是最佳方法,因为在香港这个是非黑白难於分辨的社会里,委曲根本是不能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