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应瑞典外交部邀请,参加美国华盛顿瑞典大使馆举行的国际研讨会后在华府作短暂停留。十二月九日晚在马里兰州的新财神酒楼演讲。按照原定计划,龙女士的演讲题目为《两岸的理解与误解——一个文化角度》,龙女士在来华府的途中临时将演讲题目改换为《文学藏着心灵的伤》——台湾不那么难了解。
龙女士在演讲开始,向听众解释了改换演讲题目的原因。“几天前在波士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作演讲时,一位来自大陆的年轻学者就在联合国的网站对一百九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介绍中,为什么找不到台湾一事评论道:‘台湾如同一个江苏省,在联合国的网站上当然是找不到江苏的’。这位学者接着问道:‘龙教授,您认为中国是不是您的祖国呢?’” 龙应台女士有感于这位年轻的学者对台湾的认知十分有限,以如此简单的态度对待这一复杂的问题,除有些不解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同情。她说:“我本人因为早期受到国民党的教育现在也带有同样的无知”。龙女士认为人的本质中都有善良的一面,应以宽容对待认知不足,取本着善良的意愿让对方去了解你的快乐和悲伤的态度,于是决定改换华府一站的演讲题。
龙应台女士的讲演以台湾悲情诗为线索,历数台湾在历史上遭受的种种伤痛,以及这种伤痛对台湾人心灵的影响。
龙女士的演讲以台湾十七世纪诗人沈光文(1612——1688)《思归》一诗入手:
山空客睡欲厌厌,可奈愁思梦里添。
竹和风声幽嗥籁,桐筛月影静穿廉。
暂言放浪樵渔共,久作栖迟贫病兼。
故国霜华浑不见,海秋已过十年淹。
这是一首早期台湾诗人思乡的代表作。沈光文被称为“台湾文化的开始人”。以后又引用有郑经(1624——1662)、朱术桂(1622——1681)、姚莹(1758——1852)等诗人的思乡之作。
从引用邱逢甲(1864——1912)的《离台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梁启超(1873——1929)《马关夜泊》“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到连横(1978——1936)、赖和(1894——1943)、杨宜绿、黄欣、杨云萍等人的诗中,看出台湾自《马关条约》割让给异族之后多少年后,台湾人民深深的伤痕依旧还在。从巫永福《祖国》中:“未曾见过的祖国/隔着海似近似远/梦见的,在书上看见的/流过几千年在我的血液里……还给我们祖国呀/向海喊叫/还我们祖国呀!”到钟理和《宿命的岛屿》、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可以看出对台湾被“埋葬在世纪的坟墓里”的呼唤。在以后有柯旗化、江自得、最后回到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龙女士认为:伤痛没有发作,并不等于不存在。“在异族的统治下反抗异族,在祖国的怀抱里被祖国强暴”,那种台湾自一八九五年产生的漂离、抛弃、强暴的感觉,到今天还有痛感。几十年对一个民族的伤痛来说,时间是很短暂的,正如中国大陆发生的“六四事件”,就是今后再过几十年也不会被忘记。然而,真正的伤痛还不止于此,台湾的被误解造成了新的伤痛。今天的台湾,已经被国际社会彻底抛弃。其处境可以从今年五月陈水扁在空中“迷航”看出。国际社会处处不予接受。对陈水扁,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他,轻视他,也不管他本人是想通过制造被侮辱的机会,以便拿到台湾去消费,我们都无法否认台湾亚细亚孤儿的地位。
龙女士认为:面对复杂,最好的武器就是单纯。面对各种对立,以最大的可能去理解、尊重、宽容,世界就会是美好的。
演讲之后在回答听众提出的如何看待台湾“去中国化”的问题时,龙女士认为:我认同的国家应该是宽容、尊重、理解(包括对“去中国化”认识的理解)。从前五十年的东京到后五十年的长江、黄河,为什么会出现“去中国化”?原因何在?沿着一路走过来的脚印,我们会看到:人们的历史观都是形成于最近的、眼前的事件。当文化的认同被压抑,会产生强烈的反弹,受过伤害的心更会拥抱本土,加上政客们玩弄这种感情,使之尖锐化,形成唯我独尊,让这种想法的产生天经地义。
在回答“其实台湾对大陆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台湾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的问题时,龙女士回答道:其实“去中国化”,中国大陆过去五十年最为严重。首先是全盘苏化、以马克思主义统治中国,今天又把资本主义洪流般的引进。对中国文化的重新深入挖掘,台海两边都应该做很多。龙女士说她正在进行的建立发展龙应台文化基金会的工作,目的是想找出第三条新鲜、自由的空间,以便进行思想的启蒙。希望通过沙龙让更多的关心世界、具有国际眼光的人出现。
在回答“冰点”事件在中国大陆的民主进程中有何影响时,龙女士首先的反应就是:这个事件对于现在还不了解事情经过的台湾人来说,台湾也应该多努力去了解大陆。她简要地介绍了“冰点”事件的经过。对大陆知识分子目前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她认为:“冰点”事件发生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复刊,复刊的勇气说明了大陆的进步。但同时认为:大陆离尊重舆论还差得很远。“不能低估了邪恶的力量。这个事件说明大陆的新闻管制甚至倒退到不如江泽民时代。但我们要去理解和了解他们,用我们的力量去影响正面善良的力量。只有当大陆变得更加开放、更和平、更理性时,台湾才会更有希望。对世界和平才会有影响。在这方面,小小的台湾可以发挥大的力量。
有听众问道:“中华文明五千年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你认为两岸三地的中国人应当为世界做些什么?”龙应台女士回答:面对一个到处是战争、疾病和贫穷的世界,从中国的层面来看,首先如何对得起自己的人民就是最大的贡献。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中国面临着人权、贫富不均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是对世界的贡献。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在消灭贫穷方面已经对世界做出了贡献。其次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在回答如何看待台湾的公民运动时,龙女士说:百万人参加的公民运动,表现了台湾正在走向成熟。整个进程可以看到台湾正在向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发展。她同时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一定是从混乱到稳定逐步实现的过程。
有听众让她回答对大陆和台湾今后的走向问题。她认为:自己无法评估。对生命、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应该是共同的。大陆应该更快向尊重人权、理性的方向走。两岸的价值核心在人权、理性,这甚至比统一更重要。有人问到对政治的看法。她说:不关心政治就会受到伤害。政治最终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尽管大家都觉得政治很脏,但它是必须把自己的手弄脏的高贵行为。有人提问有关马英九的问题。龙女士笑答,关于马英九的任何问题都不予回答。
有听众让龙女士谈自己写作之外的人生追求,她说: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太渺小,我只是随自己的心情、兴趣、关心和好奇心走。常常浑浑噩噩。目前最重要的是和上大学的孩子好好相处,珍惜三年的时光,以后就会分开。不要被我的文章骗了。我喜欢看电影、养花种草、交朋友,是个正常人。
龙女士最后说:限于人的本性,包容和感激之心几乎是所有的人都缺乏的。仇恨是由无知引起的。对不喜欢、反对的东西一定要理解。台海两边对对方的了解关心都不够。希望都能够看到国际趋势,否则将会被历史的巨轮碾过。
由于龙女士在两岸的影响,来听演讲的住在华府两岸三地的听众一再突破预定人数。龙应台女士这次是时隔三十年,再访华府,让人感到光阴荏苒,岁月无情。不知上次龙女士来华府演讲的内容是不是相关主题,至少这次演讲所涉及的百年来不被理解、日益孤立的台湾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并没有根本改变更加孤立的事实。因此有听众认为龙女士的台湾“悲情”情结过于浓重,这种“祥林嫂”式的诉苦对改变现状没有太多的实际作用。对于大陆和台湾的前途的提问,龙女士除了用“无法评估”之外,似乎也未有明确的建议。对在场听众崇艺农博士提出的:两岸共同享有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几千年文明史的深厚积淀,完全可以抛开现实政见的不同,联手为世界再做出新的独特贡献的问题,这本来是一个善意的、两岸三地都可以接受认可的从民间文化交流角度提出的命题,对龙应台女士无论是从她正在从事的文化基金会的角度,还是从她说的“草根文化”角度作出回应,都将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只可惜龙应台女士的回答太情绪化,让对她的答案寄予希望的听众有所失望。
□ 寄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