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天真而轻快的叙述

 

当代最优秀的几位德国作家,无一例外都偏爱与政治有关的题材,无一例外其最优秀的作品中都有反思德国法西斯历史的小说,伯尔有《女士及众生相》、格拉斯有《铁皮鼓》和《蟹行》,还有就是伦茨的这本《德语课》。

虽然有这么多大师写过类似题材的作品,《德语课》仍然可以称得上其中最优秀最独特的。伦茨避开了那些最残酷的法西斯场景——大屠杀、集中营或者战争,而是选择了一个远离战争中心的德国北部海边乡村,通过一个少年天真而轻快的叙述,描绘了法西斯的另一种残忍和荒谬。不过,我认为,《德语课》的迷人之处更多的不是来自于它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思想——虽然思想和主题对于任何一部作品来说都十分重要,而在于它的叙述,在主人公少年西吉那些色彩斑斓、看似轻逸的回忆中,潜藏着不动声色的紧张和痛苦,正如作家余华所说的,让人看得“惊心动魄”。

故事是从少年管教所里的一堂德语课开始的,主人公西吉被一篇《尽职的快乐》的命题作文难倒了,他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有太多的东西要写。于是,这篇作文从冬天写到了夏天,直到写满了厚厚一摞的本子。在这段日子里,西吉在回忆和现实里穿行往返,通过回忆,治愈并解放了自己,虽然回忆并没有带来和解与宽恕。

表面看来,尽职的意义似乎是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故事从这里展开,也围绕着它进行,西吉也正是被父亲的“尽职”带到少年管教所里来的。尽忠职守一直是被人们推崇的美德,但谁能想到,这一美德和法西斯主义国家机器一经结合,就仿佛吃了菠菜罐头的大力水手,面目陡然狰狞起来。西吉在说到担任乡村警察的父亲一穿上警服时,就犹如动物园里周末被梳洗打扮来接待游客的黑猩猩,可以说是对这一点极为形象的譬喻。

但伦茨谴责的并非“尽职”。说到尽忠职守,被法西斯政府禁止作画的画家(正如那个被指派来监督他的警察父亲一样),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一刻也没有停止自己的工作。但是这两个尽职的人之不同,正如法西斯政权与民主社会之间的对照,一个专横狭隘充斥着仇恨,一个宽容丰富充满善意。因此,说到底,这本书讲的还是法西斯。

然而,《德语课》企图清算的不仅是作为一段耻辱的历史或备受唾弃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法西斯,还包括作为人类固有的内在天性的法西斯。西吉的父母,可以说是这种内在气质的典型代表。在对画家的禁令解除之后,乡村警察的敌意并没有随之终止,他仍然在继续自己的工作,销毁画家的作品。到了这个时候,就不是国家机器的问题了。更典型的是西吉的母亲,那个阴郁的女人,那个毫不犹豫地要把自己受伤的逃兵儿子交出去送死的母亲。即便战争结束、法西斯政府已经垮台,对于自己当了逃兵的儿子,西吉的哥哥、警察和妻子也始终不予谅解,虽然其实他们才是需要谅解的人。这种内在的法西斯精神,比任何国家机器都更顽固,更难以清算,因而也更让人绝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