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文艺不死,大祸不止——吴稚晖言论

 

吴稚晖这个人,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既好玩又天真可爱的糟老头,不过千万别惹了他,一旦他的笔锋指向了你,天下最可恨、烧成了灰再蹋上亿万只脚也不能让你解恨之人就是他了。吴稚晖写文章骂人,文笔犀利,酣畅淋漓,正言斜语、国骂村骂、市井俚语凡能想到的语句都能拿出来用,不痛快不收笔。比如,他在《猪生狗养之中国人》一文中骂梁启超云:“三年以来,粪味将浓时,纵有一个剿灭人种的梁贼、梁强盗、梁乌龟、梁猪、梁狗、梁畜生,所谓梁启超者,无端倡满洲黄统万世一系之说,洗净了屁眼,拉鸡巴来干,然用其雌雄之声,犹有什么政治革命、责任政府等之屁说,自欺欺人。”

《何典》开篇曰:“不会谈天说地,不喜咬文嚼字,一味臭喷蛆,且向人间捣鬼,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吴稚晖正因了这言论脑瓜子开了窍,从此甩脱了所谓作文的方法,一任文字“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起来。

吴稚晖自从在英国接受了现代科学知识以后,开始提倡科学,反国故,反对文艺。对于二十世纪初期整理国故风气盛行的态度,其在《箴洋八股化的理学》一文中说:“这国故的臭东西,他本同小老婆、吸鸦片相依为命。小老婆、吸鸦片,又同升官发财相依为命。国学大盛,政治无不腐败。因为孔孟老墨便是春秋战国乱世的产物,非把他丢到毛厕里三十年。现在鼓吹成一个干燥无味的物质文明,人家用机关枪打来,我也用机关枪对打,把中国站住了,再整理什么国故也不嫌迟。”

1926年,罗家伦、陈西滢等相继著文夸赞吴稚晖的文学天赋,认为他可以写出不朽的文学名著来。吴稚晖却不领情,用《乱谈几句》一文来表明自己对文学的态度:“我愿奉劝罗(家伦)、章(士钊)诸位先生,爱‘之乎者也’也好,爱‘的么呀啦’也好,‘文以载道’是古训,‘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是天真。必取乎严又陵的文章,劝人做文学家,皆大可不必。我愿为没世无名的小卒,不愿做什么乌烟瘴气的文学家。”文中所提的严又陵就是严复,清末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翻译有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书。

1931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叶楚伧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社以对抗左联运动。吴稚晖忽略了这一行为的政治动向,认为一帮子“吹鼓手”不好好学科学,尽玩文艺这种没用的东西,并对他们大加贬损:“譬如我是利用文艺来提倡科学,宣扬劳工神圣,不比古今中外那些文艺家,不惜挖空心思,专于描摹娘们的身材面孔,整日在纸面上手淫,更有道理些吗?”随后他又在《申报》发表《文艺不死,大祸不止》一文,大谈文艺无用论。吴老同志的言论,本来只是针对“文艺”而发,却大大打击了叶楚伧等一干人,叶楚伧没法,跑到吴稚晖的寓所里去解释其政治动因,这才让吴老同志停嘴不骂文艺了。

在民国的时代,中国是需要科学来强国的,吴稚晖能有这样的论调也不足为怪。而文艺的各种功用,在那个时代里尤其被很多人看重,也造就了文艺大繁荣的民国时代。吴稚晖并不只是图个嘴皮子痛快,他还创作过科普小说《上下古今谈》,向民众普及科学常识,这一点是值得人们赞誉的。常识,是在中国的任何时代里都需要的,不只是科学常识,文艺常识也一样。普及点常识,总比那成堆的自摸身体的文艺作品“有用”的多。

【吴稚晖】(1865—1953) 中国近代政治家。原名眺,又名敬恒。江苏武进 (今常州)人。早年就读于江阴南菁书院。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任教于北洋大学。次年执教上海南洋公学。1898年元旦上书左副都御史瞿鸿 礻几 ,请转呈变法建议。1901年4月东渡日本,就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是年冬同钮永建回国,筹办广东大学堂及广东武备学堂。次年再渡日本,因驻日公使蔡钧不允保送江苏、浙江、江西九名自费生入成城学校,出而力争,被课以“妨害治安”罪名驱逐出境。回上海后,以演说、演戏宣传革命,并参与创办爱国学社。1903年在《苏报》撰文抨击清廷。《苏报》案发后经香港去伦敦。1905年冬参加同盟会。1906年在巴黎参与组织世界社,1907年刊行《新世纪》周刊及《世界画刊》,鼓吹无政府主义。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归国,授教育总长职不就。1913年任教育部读音统一会议长。同年6月参与创办《公论》日刊,进行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赴欧洲。1915年在法国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提倡以工兼学。1916年回国,任《中华新报》主笔。1921年率学生100余人赴法国,出任里昂大学中法校长。次年任商务印书馆国语传习所所长。1923年8月在上海撰文参与科学与玄学论战。1924年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25年11月出席西山会议,被推为预备会议主席,反对国共合作。1927年2月任国民党上海委员会委员,4月提出“查办共产党案”,并通电“护学救国”,积极参与蒋介石“清党”活动。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国语推行委员会主席、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1953年10月30日病逝于台北。著作编为《吴稚晖先生全集》。

【严又陵】(1858—1921)名复,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闽侯(今属福州)人,清末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一八七七年(清光绪三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一八七九年回国后,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等职。甲午(1894)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后,他主张变法维新,致力于西方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科学思想的介绍,先后翻译了英国赫胥黎(T.H.Huxley)的《天演论》,亚当·斯密(A.Smith)的《原富》,法国孟德斯鸠(C.L.Montesquieu)的《法意》等书,对当时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但他在戊戌政变以后,政治上日趋保守,一九一五年参加“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