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该死

 

  钱玄同曾有一句惊人之语:“四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枪毙。”1926年9月12日是他四十大寿,结果,他当然自食其言,“静鸡鸡咁”过了生日。次年生日时,他又表示要搞“成仁纪念”,胡适遂戏作《亡友钱玄同先生成仁周年纪念歌》一诗为赠:“该死的钱玄同,怎么还没有死!/一生专杀古人,去年轮着自己。/可惜刀子不快,又嫌投水可耻。/这样那样迟疑,过了九月十二。/可惜我不在场,不曾来监斩你。……”

  关于钱玄同的这个话头,周作人《中年》一文也有提及:“孔子曰,‘四十而不惑。’吾友某君则云,人到了四十岁便可以枪毙。两样相反的话,实在原是盾的两面。合而言之,若曰,四十可以不惑,但也可以不不惑,那么,那时就是枪毙了也不足惜云尔……世间称四十左右曰危险时期,对于名利,特别是色,时常露出好些丑态,这是人类的弱点……这样说来,得体地活着这件事或者比得体地死要难得多,假如我们过了四十还能平凡地生活,虽不见得怎么得体,也不至于怎样出丑,这实在要算是侥天之幸,不能不知所感谢了。”这些意思,不妨视作“四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枪毙”那句话的注脚。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苦热颠语》也不约而同地说:“若夫四十以后,老境渐至,已是夕阳之中爱抚子孙的年纪。对浊恶世界有了十之八九的阅历,一方面拒绝舍生取义成仁的敢作敢为气质,反而养成了趋利避害的思想意识……若人寿可缩短至四十岁,则世界之纯美岂止数倍于今日?”另一篇《四十未满》又说:“三十四十:英姿未衰,顾惜自我,看重面子,爱惜名誉,耻言利益。五十六十,颓然老矣。仲尼云:所戒在于利,而人未曾免于此,诸多丑陋皆踵至而来。” 

  周作人、内藤湖南的议论,都是直接根据日本古僧吉田兼好《徒然草》中的名言而引出的。语见《徒然草》上卷第七章,周作人的译文作:“……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人世无常,或者正是很妙的事罢。……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寿则多辱。’即使长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 

  按:跟周作人一样,钱玄同也是留学日本出身,则他“四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枪毙”的话,想来还是由吉田兼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的名言变化而来的吧。

  日本古来的文化心理,颇有不以长寿为喜、而以短暂为美的倾向。故他们有对于樱花、对于焰火的全民喜好,有视死如归的武士道文化,有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构成的文人自杀传统,也就不是偶然的了。《徒然草》所表述的寿命观,也可谓日本国民性的自然流露吧?

  可是,尽管日本人轻生死,甚至相信“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日本却是全球第一长寿国——平均寿命高达八十二岁,比中国整整高出十岁。这真是有趣的自相矛盾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