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悲哀的村上春树

《终于悲哀的外国语》 作者:村上春树 版本:时报出版2006年11月 定价:260(新台币)

  我应该不算是村上春树迷,因为他的小说,我没有全部读过,读过的也不是每本都喜欢,但《终于悲哀的外国语》,我没有一篇不喜欢。

  村上春树的随笔给我的阅读乐趣超过小说,那别人学不来的妙喻,让人笑完又不得不深思的功力,是值得推荐的原因。而随笔在出色之余,比小说又多了几分真实,对于好奇的村上迷而言,想了解作家生活,这本书也是绝对不可错过的好机会。

  本书是村上春树于1990秋天至1993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居住时所写的散文随笔,读这本书,很难不联想到他的另一本欧洲游记《远方的鼓声》,他在后记里也说,《远方的鼓声》多半是以第一印象或第二印象所写成的文章,而本书的写法则是“从稍微退后一点的地方,花一点时间,试着想一想各种事情。以照片来说,我想试着用标准镜头,从普通的距离,拍摄极其平常的东西。”绝美景色,任何人随手一拍都是好照片,平凡事物能拍出独特韵味需要功力了。

  还好作者村上春树是当代优秀的小说家之一,观察事物的角度与众不同,即便跟别人相同,他也能说得比一般人更有趣。在他掌镜下,异地生活的点滴皆化为生动且意味深远的叙事,不论谈及热爱的跑步、爵士乐、写作与文学翻译,还是写国外开车、上理发厅、学西班牙语的经验与感想以及拜访和他属于同一个时代的费兹杰罗的孙女,都写得好看。

  村上春树对于美国社会的观察,既深且准,虽是十多年前的观察,有些事情已经改变或消逝,但大部分让人深有同感,觉得美国的确是这样啊!如普林斯顿大学“村”的孤高生活、美国中产阶级的郊区梦、美国知识分子决不会说出口的种族歧视却经常在“地理”上触及。而他的轻盈文字让沉重议题变得入口即化,例如当时美国的反日浪潮高涨,他把美国汽车后保险杠上的反日贴条,很有创意地解读为“禁止携带酸梅便当入场”。美国人对日本车倾销的反感,他也有许多有趣的说法。他的见解也非全然是日本人的,有些很不“日本”,如日本人习惯在团体中寻找安身立命的位置,连跑步名簿也要注明选手的所属团体,令向来“无所属”的村上春树无法接受,而对于日本政府外派的精英官员炫耀联招成绩的行径,他也极尽讽刺,称他们是“共通一次男”。

  作为国际知名的小说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成就无需在此赘言,小说是他所创造的世界,但透过随笔我们可以看到他所面临的真实世界,并且窥探他的内心世界。

  在日本,村上春树被称为“和魂洋装”的作家。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现代感、欧美风,而又强烈地拥有东洋的思想性、感受性和生死观,这样一位作家住在美国会怎么样呢?乍看之下,他生活的样貌基本上没有太大不同,一样听着喜爱的爵士乐、喝啤酒(只是换成美国的牌子)、早起跑步、安静写作,但最后他仍感到一种身为外人(stranger)的悲哀与无奈。

  他曾说自己在成为作家前几乎没读过日本作家的小说,开始写作时也特意避开日语式的束缚,但我们看到生活在美国的村上春树,无法回避日本人的身份,反而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与日语做了许多认真的思考。随着离开日本的年月增加,他对于日语渐渐怀念起来。然而回到熟悉的日本就不会感到悲哀了吗?当然不是,不管在哪里生活,身为一个人,村上春树恐怕要一辈子怀着这种悲哀活下去,这是正确的?或是不太正确的?一如小说,村上春树没有给结论,但整本书给了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