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美)纳撒尼尔·
菲尔布里克著,李玉瑶、胡雅倩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12月版,29.80元。
上海书情
从宣传的角度来看,12月份出生的书是不幸的。等它上架已是新年,报纸忙于年度盘点,随后就是农历春节,报纸版面严重压缩,书评版一般都被省略。春节之后,它又像隔夜的茶,不管是清香型还是浓郁型,在编辑眼中看来都有些过时,不如新年的书更具时效性。在年度图书盘点上,它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对2006年阅读状况进行回顾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把彼得·沃森的《20世纪思想史》列入其中,但一看版权页是2005年12月,只能遗憾地把它拿出。可是在2005年,除了这本书的中文译者和责任编辑,恐怕没有多少中国读者来得及见到这本书。所以,我在这里先着重介绍2006年12月出版的新书。
1620年,102名乘客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登上“五月花号”,驶向遥远的“新世界”。将近400年后的今天,美国每10人就有1人是“五月花”乘客的后裔,总共约3500万人。2006年,至少有三艘“五月花号”驶向中国,布莱福特的《“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始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希尔顿的《五月花号:一次改变世界的航行》(华夏出版社,2006年9月)和菲尔布里克的《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布莱福特是这次航行的关键人物,他领衔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更重要的是,布莱福特之与“五月花号”正如麦迪逊之与制宪会议。在美国历史上,几乎每次重大事件都会有一个兼职记录员挺身而出,在百忙之中记下转瞬即逝的瞬间,让它们在历史中永存。《“五月花号”签订始末》就是布莱福特的《普利茅斯垦殖记》节选本,记录了一个当事者的所见所闻,而《五月花号:一次改变世界的航行》则是一个后来者眼中的“五月花号”。相比之下,菲尔布里克将视线拉得更长,他讲述了从“五月花号”到“海上花号”的历史。1676年,180名美洲土著乘“海上花号”从新英格兰驶向加勒比海。这次航行与“菲利普王战争”有关,而这次战争的一方是当年与布莱福特签订条约的土著首领的儿子,另一方是“五月花号”乘客的儿子。从1620年到1676年,“五月花号”如何抵达美洲,这些外来者如何与当地土著来往,以及土著为何乘船远去,是《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风头正健,2007年1月桑塔格文集也随着剧本《床上的爱丽斯》的出版即将结束。但是更多的文集正在陆续推出,比如戴维·洛奇文集、纳博科夫文集。这两种文集此前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和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重新推出。戴维·洛奇的《小世界》是重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感觉比以前那个译本顺畅多了,于是把其他作品找来。纳博科夫的《普宁》与时代文艺出版社是同一个译本,都是由梅绍武先生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喜欢请陆智昌先生做装帧设计,我也一向喜欢他的风格。可是,看到《小世界》和《普宁》的封面都出现飞机模样的图案,我不免有些不满。封面设计越来越自我重复了,《小世界》出现飞机还可以理解,里面到处都是飞来飞去的学者,按照这个逻辑,《普宁》的封面至少也应该换成普宁在开篇乘坐的火车呀!
2006年12月,还有帕慕克的《白色城堡》(上海人民出版社)。新科诺贝尔状元帕慕克用不着我来多嘴,此前在报纸上看过这本小说的片段,我很是景仰。但更让我“景仰”的是,出版社能把一本不到10万字的小说做成一本20元的书。我有一个怪僻,就是不买行距太松的书,不过这本除外,因为我是在网上购买,无法得知庐山真面目。按照《白色城堡》1万字/2元的定价比例,35元的《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可以定价59元,28元的《小世界》可以定价66元,22元的《普宁》可以定价35元,38元的《印刷书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可以定价77.8元。《印刷书的诞生》是由法国年鉴学派学者费夫贺和印刷史学者马尔坦合作而成,讲述了从造纸术到印刷术再到印刷书的历史,其中一节是“从人文主义印刷商到启蒙时期书商”,让人想起罗伯特·达恩顿的《启蒙运动的生意》(三联书店,2005年12月)。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阅读,所以不太清楚《白色城堡》的排版技巧是否渊源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