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观察]文学期刊

  生活毁于清洁

  《收获》,2007年第1期,12.00元。

  读完余岱宗的短篇小说《护士罗婷的敏感锁链》,有触目惊心之感。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桃色事件,护士罗婷的生活主题就是清洁、与病菌作斗争,性生活、身体接触更是清洁的重点,“我”在清洁的压迫之下,与大学同学鹿博导发生了关系,这当然逃不脱清洁卫士罗婷的“慧眼”,最后,“我”也患上了清洁的强迫症,生活败于恐慌、毁于清洁。

  文学的通俗讲演

  《花城》,2007年第1期,12.00元。

  谢有顺的《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一文,谈到他理想中的好文学:文学既要有精细的俗世经验,又要有深广的灵魂空间。事实上,很多写作者,上述两个层面都无法达到,很多作品,满天神佛,独缺地气。谢有顺对作家与现实契约的看法,以及他对小说具体物质外壳的分层阐明,于未必自知的写作者而言,将是实实在在的启发。

  大师的绝望

  《译文》,2007年第1期,10.00元。

  本期《译文》“关注”的焦点是菲利普·罗斯,那个写出《鬼作家》、《人性污点》、《垂死的肉身》,且深得索尔·贝娄欣赏的菲利普·罗斯。《出路》(曼德尔松)一文准确把握了——罗斯对肉身腐朽的高度神经质,索尔·贝娄的去世,进一步打击了菲利普·罗斯对生命的信念,肉体的速朽过程、生命尽头的一无所有,成为罗斯小说的普遍主题。

  “虚构”真实

  《作家》,2007年春季号,14.80元.。

  邱华栋的长篇小说《骑飞鱼的人》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我写的是一部历史上实有其人的虚构的新历史小说”。邱华栋通过英国人弗兰克·林德利之口,描绘了由1859年至1860年间的中国部分景象,他者的眼光定格于太平军的最后时光。想像历史未必是邱华栋的长处,值得注意的是,林德利悲天悯人的情感,隐约可见。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