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换届 直选不可期待
今年是香港回归中国的第十年,也是回归后第二位港特的选举年,因为董建华在第二任中期提前辞职,使第二位港特提前三年、在香港社会普遍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自动当选上任,冲淡了今年三月港特选举在民主化进程中的标志性意义。如果把曾荫权即将完成的三年任期看作替董建华啃完后半截甘蔗,加之董第二任的连任和曾的继任均是在无竞争选举的情况下自动当选的,那么今年的港特换届选举,其实是香港回归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换届选举,因此值得特别的关注,它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检验香港回归后,民主是前进还是倒退,自治是真的还是假的、自由是得到了还是失去了的一个重要标志。
民主是手段,自由是目的,设计并建立一套民主制度,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自由。这是现代政治常识,正因为如此,英国人彭定康在出任香港末代港督时,才急于实施政改,为香港的民主奠基。可惜的是,英国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十分有限了,加之香港未来主人的激烈反对,彭定康的民主建设工程在无休止的争吵中不了了之。
97之前,香港公民普遍担心回归后失去已有的自由,07港特换届选举,回归已满十年,香港公民本来期待在今年可以实行直接选举,但经过人大解释基本法,07年直接选举已成泡影。立法会在2004年否决1600人选举委员会的“政改方案”,期待的本来是2007年的直接选举,但得到的反而是一个800人选举委员会的倒退方案!与第一次香港特首选举相比较而言,经过十年,这次香港特首选举,只从500人推选委员会扩大到800人推选委员会。那么,今年三月将举行的选举,能否体现香港民主进程?香港公民在97前对自由的种种疑虑,在10年后是消除了还是增加了?这一切在三月进行的特首选举中,将得到部分验证。
香港回归十年 民主一波三折
据说有人戏称在华人世界里,台湾是有民主无法制,香港是有法制无民主,大陆是无民主无法制,而新加坡是既有法制也有民主,可惜是假的。这个民间格言式的总结,虽在一定程度失之偏颇,但也不能说全无根据。依我的个人观察,说香港应该是有自由无民主才对。
香港人在1997年之前,的确是有自由的,但这种自由需要仰仗英国女王的庇护,显得不太真实。如果说香港人的自由像一群脆弱的鸡雏,那么英国女王就像一只伸开翅膀的老母鸡——老母鸡的翅膀伸展到东半球,遮挡风雨,让香港人勉强得到自由。1997之后,老母鸡的翅膀收缩回去,把一群自由的小鸡突然暴露在空地上,胆战心惊,惶恐不安。我这个比喻如果不算太粗俗的话,它至少一定程度说明了香港人在1997之后的处境:有自由,但无民主来保证自由;无民主保障的自由是不可靠的,今天虽然有,明天可能无。
进入2007年,香港回归悄然十个年头了,十年来,香港公民在争取民主的道路上并未停止脚步,但步履蹒跚,命途多舛。香港公民争取民主的努力,还被扣上“不爱国”、“不爱港”的大帽子,甚至还遭到“当初为什么不向英国人争取民主”的无理责问。在过去十年中,香港公民建设民主制度的努力,有三件大事值得回顾。
2003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6周年的日子,50万香港人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23条立法”的民众大游行。说通俗点,23条立法如果通过,今后在香港就可以像在大陆一样抓“反革命”了,这将极大损害香港人已经拥有的自由。7.1大游行7天后,当时的香港特首董建华被迫宣布,“23条立法”押后。香港公民以自己的努力,成功扞卫已经拥有的自由,让北京知道了香港人扞卫自由的巨大勇气和坚强决心。
2005年12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21日向立法会提出的政改方案议案遭到反对派议员否决,受大陆直接和间接控制的港报舆论22日指反对派“践踏民意”、“阻停民主进程” ,必须“负历史责任”。 如《文汇报》的社评表示,反对派议员否决政改方案,后果非常严重。除香港的政制停滞不前之外,中央、特区政府与立法会之间的互信亦会受到损害,市民对民主发展的期望和信心也遭到挫伤,使香港的民主前路崎岖难行,其负面的影响深远,不可低估。同时,反对派否决政改方案,令香港的政改争拗无法平息,也对香港的投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香港当局推出扩大特首选举委员会到1600人的“政改方案”,本想作为对人大释法后直接选举落空的补偿,也作为其民主循序渐进的证明,但该方案遭到立法会坚决否决。立法会否决“整改方案”,表达的本来是香港公民直选特首的民主诉求,但香港当局回应民意的,却是“不再提出新政改方案”、使选举倒退回来、继续停留在由800人间接投票选举的水平。政改倒退,使香港公民推进民主化的强烈愿望遭到沉重打击。虽然这次努力以失败告终,甚至还使民主倒退,但香港公民社会对民主的要求,也得到了最强烈、最充分的的表现。
2006年12月10日,香港特首推选委员会选举,香港民主党一举赢得114席,取得重大胜利,加上泛民主派阵营的席次,民主阵营共取得133席以上的席位。133席在800席中虽然无足轻重,但已经超过了100席的特首候选人提名最低门槛。这次选举只把800个席次中的427拿出来公开竞选,其余事先已经当然保留,因此民主党的选举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功,确保可以提出新的特首候选人,使三月的特首选举成为一次有公开竞争的选举。
不管是反对23条立法、否决“政改方案”、还是民主党的选举成功,都是爱国爱港的强烈表现,是推进香港民主进步的巨大努力。
大陆民主停滞 香港民主不前
笔者2004年曾写过一篇《选举年:世界民主地图上的香港》,把香港的民主比喻为大陆专制荒漠边缘的一块绿洲。如果继续沿用笔者的这个比喻,我们有理由担心专制的荒漠是否会吞没民主的绿洲。现在的情形其实正是这样,如果大陆的民主化短期内无法取得进展,香港的民主化想单独求得发展,则不可想象。香港回归十年的历史事实,已经证实了笔者的上述判断。荒漠与绿洲是一对生态天敌,民主与专制也是一对政治天敌,如果北京当局仅仅把民主作为口号挂在嘴上,仅仅把保护人权作为文字符号印刷在纸上,香港的民主就不可能在专制荒漠的边缘独自绿草成荫,专制会把香港公民社会的任何民主努力,都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威胁,会把任何对自由的扞卫,都看作是对自己的背叛,甚至对香港社会已经拥有的宝贵自由,也会看作威胁专制的有害病毒,时刻想着控制和杀灭。
所喜的是,回归十年,香港社会已经看清楚了这一点。在97之前,也许香港人普遍想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的自由,经过这十年,香港人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整体推动中国民主化的进程,来取得香港的民主发展。如果中国大陆的民主化停滞不前,香港的民主也不可能单独发展。2006年12月17日,香港民主党换届选举,具有全局眼光的立法会议员、香港大律师何俊仁高票当选党主席,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香港人在2007之后,将打开狭小视角,逐渐结束自外于大陆的心态,更加客观的看待香港事务,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大陆与香港的关系,把香港民主放到与大陆关系的大背景中来规划和把握。
不管今年三月香港特首选举结果如何,其选举过程都将成为香港公民社会建构民主、扞卫自由的重要一步。
2007-1-11
首发议报第2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