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美国的薛涌先生近日在博客中国有篇文章,叫《中国没有专栏作家》。他的文章标题,便是他的意见。于他这意见,我是十分赞同的。不仅赞同,我更是以为:其实中国是连专栏也没有的。没有专栏作家,哪来专栏?就如没有父母,断没有孩子一样。
跟薛涌先生一样,我时常也被叫做“专栏作家”,但我自己从不使用这个称谓,因为,略一掂量,自己实在不算什么专栏作家,虽然发表的文章经常会被冠以什么“专栏”的名义。专栏作家与否,一个核心的关键,是写作及其发表的意志地位。真正的专栏作家,是由自己意志决定写作与发表的;不能由自己意志决定写作与发表,即使名义上叫作“专栏”或“专栏作家”,不过只是徒有虚名。
从作家意志角度说,中国真正有专栏作家的时代,是《新青年》时代。所谓《新青年》时代,并不只是指《新青年》,而是指以《新青年》为代表的那个光辉时代。在那个光辉时代,特别是在《新青年》,虽然并不要用“专栏”标志,但一些作家都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定期地写作、发表作品,报纸或刊物的编辑断不轻易规定作家写什么、怎么写,也不按照自己的意志修改或要求作家修改文字,这不仅是指内容,而且也包括语言风格和文体,比如评论,那时的评论既可以是近于严肃学术的论文风格,也可以仅仅只是一个观点的一、两句话;既可以是很逻辑的论证,也可以是很不“评论”的杂文,甚至是顺口溜、旧体诗、新诗的样式。这都不是由编辑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作家的意志决定的。陈独秀在文章、思想、学问方面是很狂傲的人,但他在编辑方面绝不随意发挥自己的意志,正因为有了他的无意志,所以,便有了胡适的新文学革命,才有了鲁迅的天才发挥。
那是个一去再不复还的光辉时代,是聚集起天才并使天才可以发挥的伟大时代,是真正的专栏和专栏作家繁荣的时代。那是个当代中国难以望其项背的时代,是当代作家只能将回忆当作理想的时代。那是个在当代中国不可能复兴出现的时代。究其根本的原因,乃在于当今媒体的非独立性。媒体不独立,也就没有独立的编辑。没有独立的编辑,编辑就只能是一种集体意志的意志体现工具,就成为剥夺、限制、修改作家意志的意志者,从而,作家就只能失去、收敛或改变自己的意志;从而,虽然为所谓的专栏写作,也失去了专栏作家的本质,因而,便谈不上是真正的专栏作家。没有了真正的专栏作家,所谓的“专栏”也就只是一种“专题”——细细地看当今中国的专栏,其实只是一种以各种方式拼凑的“专题”栏目而已。
当然,当代中国也并不是不能有所作为。就象电影制度有制片人制度与导演制度的区分一样,专业的写作活动也可以分为编辑制度与作家制度。编辑制度是以编辑为主要意志的写作活动,作家制度是以作家为主要意志的写作活动。专栏作家制度是报刊等媒体以作家为主要意志的特殊写作活动,属于作家制度的一种形式。仅仅从制度层面说,当代中国是可以采取专栏作家制度形式的;虽然也许不能完成足够的本质,但至少可以具备起相当的形式。这一点,可以参照的是网络的博客,——如果把网络看成媒体,则博客实际就是作者自己或网站为作者建立起来的、由作者的有限意志决定的“专栏”。也就是说,博客制度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专栏作家制度的酝酿地和诞生地,并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兴旺和成熟。
但是,缺乏创意和进取、古板教条、吝啬稿费的报刊,愿意向博客学习吗?愿意向作家的意志低头吗?
200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