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笠:“诗是改写中获得的东西”

李笠在诗坛是个独特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将哈里·马丁松等当代瑞典诗人的作品引入中国,1989年起开始用瑞典语创作诗歌。近日,李笠将其瑞典语诗歌中的五分之一翻译成中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中文诗集《金发下的黑眼睛》。昨日,李笠在来沪召开诗歌朗诵会之际,接受了上海东方早报记者的专访。

  与

中文诗作相比,李笠的瑞典语作品更加硬朗、枯瘦,具有线条感。“诗是内在精神的再现,肯定要受文化氛围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欧气候寒冷,宽叶木很少,几乎没有肥硕的果实,人也很沉默,好像一切都已被事先削减。”他说,作为移民诗人的寂寞和漂泊感,也是这种“枯瘦”感产生的原因。

  李笠在瑞典并不“边缘”。作为瑞典作家协会成员,他在瑞典出版了五本文集,诗歌《李白》被收入《瑞典现代圣经》,《水的移动》等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李笠表示,将中国现代诗歌之风与北欧语言相结合,在瑞典文学界也显得很独特,他们期望通过他的诗歌发现一种新的语言方式,或是瑞典社会的另一面。“其实我用瑞典文写诗就像小孩写汉字,一笔一画、一字一句都要花力气,写得很慢,有时甚至会发生词不达意的尴尬,有点像戴着镣铐跳舞。”

  此次出版的中文诗集《金发下的黑眼睛》中的作品是由李笠将自己的瑞典语诗歌翻译而成。“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有人说‘诗,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但因为译者既是改写者,又是原作者,结果就有可能变成了‘诗,是改写中获得的东西’。”李笠说,目前呈现的中文诗经过了几层过滤,翻译的过程中,因音阶不同,很多词语都经过了改动,甚至意象也进行了更换。

  在李笠看来,这样的过滤只有益处。用中文写作肯定会很流畅、漂亮、一气呵成。但反复过滤的过程给了他质疑每一个文字的机会,将不必要的文字去掉,变得简练、干净,意象精准,这与我国古典诗歌也是统一的。他同时透露,经过这次翻译改写,使他尝试着开始恢复中文诗歌写作的能力,停止了十年的中文诗歌创作,将在浓重的北欧风影响下重新开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