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初恋

  那时候,尽管我生活清贫、匮乏、平淡,工作所得勉强可以养家糊口,因为当时学校拖欠工资,还要时常接受亲戚的接济……但只要有这些书在我身边,我的精神世界就是富有的、非凡的、浪漫的,甚至于幻想中从未降临的爱情,也在那些诗丛里的某个隐秘的角落潜藏着,等着我去寻找和发现,如同草丛里的翠雀花那样孤寂地盛开着:花瓣的蓝色“比天空亮三倍,也要暗三倍”。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极大地改变我的工作和生活,一切都发生了巨变……我逐渐适应了紧张、多变的工作和陌生的生活环境,记忆中故乡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地理上的概念而渐至模糊甚至湮灭……但是,那种对于爱情的幻想,依然不合时宜地、徒劳地、不期而至地袭来,纠缠着我,困扰着我,使我时时对一切的可能都充满着期待,彷徨在未知和两难之间,甚至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遭受过严重的伤害。

  如今,年届不惑,很多从前无限憧憬的事物都渐渐淡薄,如同雨后高远的天空上轻薄的卷云,只剩下了模糊、稀薄的影子……理性促使我清醒地意识到:既然我有了按世俗的标准可以算是比较幸福的家庭生活,那么对于浪漫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就注定不是属于我的,“今生偏与梅无缘”了。

  当前些天我偶然读到勃洛克的《缪斯穿着春天的衣裳》这首诗(《勃洛克抒情诗选》,汪剑钊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的时候,忽然对这种心态有了一种新的解读:

  缪斯穿着春天的衣裳前来叩击诗人的大门,夜晚被幽暗所笼罩,嘟哝着模糊的话语。

  风儿带来的花朵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弥漫大地之王和天堂使者的怀抱;

  伴随着霞光最初的绽露和最后的飞逝,

  她把一朵黄色的玫瑰插在黑色的卷发中:

  让肉体毁灭吧——灵魂翱翔在荒漠的上空,

  你接受过女神的祝福,将永远忧伤而年轻。

  我不是诗人,我没有写出几首象样的诗篇,所以我没有资格享用诸神的盛筵,也没有机会领受缪斯妙目的垂青。但我的灵魂也许同样接受过女神的祝福,她使我永远忧伤,永远年轻,永远都期待着那霞光辉映下沾满玫瑰上的朝露的、初恋的爱情。

  最后,请允许我再引用《阅读普希金》中纳博科夫对于俄语“тоска(忧伤)”一词的解释以结束此文:

  “在英语中没有任何一个单词能传导出‘тоска(忧伤)’一词全部的细微含义。就其最深刻的病态意义而言,它就是这样一种情感,一种没有什么特别起因的很大的精神痛苦。就较浅的病态意义而言,这是一种不清晰的心灵痛楚,没有愿望对象的激情愿望,病态的苦闷,朦胧的不安,智性的痛苦,强烈的渴求。在个别场合下,也可能是某人或某种特定东西的愿望,是眷念,是爱的苦闷”。

  我从这几段话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触及灵魂的震撼。仿佛觉得这位远在异国天堂里的老人,正用慈爱的、全知的目光透视着我,我为自己的内心的隐秘被一览无余而感到了一丝羞愧。

  我仿佛觉得,我所就读的华北平原上这个小县城的雨后的天空,也如同基辅的天空“像月长石镶的屋顶一样灿烂”。只是这里没有“瓣上带着红斑点的浅黄色栗子花”,只有校园墙边那一排高大的梧桐树下,凋零在风雨中狼藉的落英,一朵朵淡紫色间杂着白色斑点的唇形花瓣,带着泪珠一般的雨滴,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让我深深陷入一种莫名的忧郁与不安之中。

  我的初恋也和这个时候——初春的美好相关联着。我也觉得,校园里每一个少女都是绝美动人的。她们窈窕的腰身,飘摆的裙裾,馥郁的发辫,羞涩的顾盼,乃至神秘的窃窃私语、银铃般清脆的笑声……与花圃里茁壮的蜀葵浓绿的掌状叶片、月季梢头嫩红色的芽尖、教室前白杨树上悬垂着的紫褐色柔荑花序、操场边新栽的青葱欲滴的云杉和侧柏……乃至墙角砖缝里悄然开放的、如星星一般闪烁着金色睫毛的蒲公英和苦苣菜,所有的一切都促使我朦朦胧胧的想:我所感触到的生命历程中具有微妙的美感的一切,一切的微妙的美感,将向谁诉说,与谁共享?

  初恋往往是从暗恋开始的。在那个短暂的春天,我暂时还没有真正坠入情网,还没有具体的某个少女成为我的倾诉对象。但我青春热血奔涌的心海里,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恋人的影象,如暗夜里天边隐隐闪现的金星,如混杂着青草和泥土气息的醉人的花香……无时不在撩乱着我那颗初慕少艾、躁动不安的心。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在这无凭的尘世上,谁能给我无限的温柔?允诺我以真正的幸福?谁能以柔波似的心胸,消融我那雪花一般纯洁的情愫?是谁的身上有着朱砂梅的清香?是谁的眼神凝结着紫丁香的哀怨……

  在我的幻想中,将来定有这样一位言笑嫣然的久别的故人,与我剪烛夜话,喁喁情深,窗外细雨淅淅沥沥,落红撒满阶砌……而我定会向她轻声诉说那万里征途、天涯孤旅:潇湘残月,楚天柳岸,巴山秋池,江南驿桥……

  也许正是这种美妙的幻想迷醉了我,使我自然而然地迷恋上了诗: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从“春残到死丝方尽”到“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到“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觉得,我的爱情的宝匣一定是蕴藏在诗丛里面的,会有这么一天,在一个幽暗的黎明,我找到了这个魔匣,怀着忐忑、焦灼的心情,用颤抖的手轻轻打开它,在那一瞬间,定会是霞光灿烂,花雨漫天……

  也许正是这种美妙的幻想迷醉了我,使我成年后经历过若干次不成功的恋爱,终于总算按照大多数人的惯例结婚成家,孩子降生,有了朝夕相伴、一颦一笑时时挂心的人,过起了柴米油烟、精打细算的清苦日子。很多年都是收入微薄,环境艰苦,就连买本书也是踌躇再三,实在抵抗不过书中的诱惑,咬牙狠心买下来,回到家来也是东躲西藏的,最怕面对妻子的质询和呵斥。看书的时候也是偷偷摸摸的,生怕妻子突然闯进来……真有一种类似偷情的惶恐不安和莫名的负罪感。

  那时候,尽管我生活清贫、匮乏、平淡,工作所得勉强可以养家糊口,因为当时学校拖欠工资,还要时常接受亲戚的接济……但只要有这些书在我身边,我的精神世界就是富有的、非凡的、浪漫的,甚至于幻想中从未降临的爱情,也在那些诗丛里的某个隐秘的角落潜藏着,等着我去寻找和发现,如同草丛里的翠雀花那样孤寂地盛开着:花瓣的蓝色“比天空亮三倍,也要暗三倍”。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极大地改变我的工作和生活,一切都发生了巨变……我逐渐适应了紧张、多变的工作和陌生的生活环境,记忆中故乡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地理上的概念而渐至模糊甚至湮灭……但是,那种对于爱情的幻想,依然不合时宜地、徒劳地、不期而至地袭来,纠缠着我,困扰着我,使我时时对一切的可能都充满着期待,彷徨在未知和两难之间,甚至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遭受过严重的伤害。

  如今,年届不惑,很多从前无限憧憬的事物都渐渐淡薄,如同雨后高远的天空上轻薄的卷云,只剩下了模糊、稀薄的影子……理性促使我清醒地意识到:既然我有了按世俗的标准可以算是比较幸福的家庭生活,那么对于浪漫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就注定不是属于我的,“今生偏与梅无缘”了。

  当前些天我偶然读到勃洛克的《缪斯穿着春天的衣裳》这首诗(《勃洛克抒情诗选》,汪剑钊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的时候,忽然对这种心态有了一种新的解读:

  缪斯穿着春天的衣裳前来叩击诗人的大门,夜晚被幽暗所笼罩,嘟哝着模糊的话语。

  风儿带来的花朵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弥漫大地之王和天堂使者的怀抱;

  伴随着霞光最初的绽露和最后的飞逝,

  她把一朵黄色的玫瑰插在黑色的卷发中:

  让肉体毁灭吧——灵魂翱翔在荒漠的上空,

  你接受过女神的祝福,将永远忧伤而年轻。

  我不是诗人,我没有写出几首象样的诗篇,所以我没有资格享用诸神的盛筵,也没有机会领受缪斯妙目的垂青。但我的灵魂也许同样接受过女神的祝福,她使我永远忧伤,永远年轻,永远都期待着那霞光辉映下沾满玫瑰上的朝露的、初恋的爱情。

  最后,请允许我再引用《阅读普希金》中纳博科夫对于俄语“тоска(忧伤)”一词的解释以结束此文:

  “在英语中没有任何一个单词能传导出‘тоска(忧伤)’一词全部的细微含义。就其最深刻的病态意义而言,它就是这样一种情感,一种没有什么特别起因的很大的精神痛苦。就较浅的病态意义而言,这是一种不清晰的心灵痛楚,没有愿望对象的激情愿望,病态的苦闷,朦胧的不安,智性的痛苦,强烈的渴求。在个别场合下,也可能是某人或某种特定东西的愿望,是眷念,是爱的苦闷”。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