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诗人”海选及话语权争夺

  乐趣园、《诗选刊》等联合主办的 “1979-2005中国十大杰出诗人评驯活动,再次把诗人推向前台,但如何评选,则成了大众十分关注的话题。据说,网络评选推出不久,页面点击率就超过了300万。有评论家不无嘲讽地说“诗人现在也要海驯。

 
  “你是体操运动员,玩平衡木呀?”著名先锋诗人余怒说。有人出钱办个诗歌奖,奖励写诗不错的人,是件很好的事,但有些人动辄以大师自居,很让人不齿;有些诗歌奖,左一个民间,又一个知识分子,就因为有人说有所谓的民间和知识分子,他们评奖就不偏不倚,两不得罪。你要么民间,要么知识分子,要么是纯粹的诗歌文本说话。有很强的倾向性是可以理解的,评奖本来就是体现评委的趣味,没有一点个性,也就没有一点意思了。

  而朦胧诗代表诗人粱小斌则认为:“不管怎么样,评奖总要进行。”他认为,网络的出现,给每个人基本上的表达自由,以网络为基础来做诗歌奖,让很多诗歌爱好者也能来参与投票,普及面扩大了。虽然参加的人数增多了,可能会评出很好的作品,也可能会评出很差的作品,但在这个过程中,诗歌也走向了诗歌爱好者,走向了群众。

  他说,即使汪国真得了奖也没关系,这在诗歌史上也是允许的,事实上也发生了这样的事,喜欢汪国真没关系,总比没人喜欢好,人们的阅读水平会逐渐地提高,这是一个培养的过程。

  对于诗歌奖,他认为越多越好,90年代的一些评奖,是几个编辑在一起评,当然了,他们水平很高,要相信他们,那个年代,编辑说谁好,是很有权威的。现在情况不同了,诗歌奖也多了,评委也多了,很热闹,对于诗歌,总是好处多于坏处。我现在发现,很多人在谈论诗歌了。对于评奖的模式,他认为很难说评奖会有一个“理想”的模式,但以网络投票这种方式来进行,肯定是不错的一个形式,它的参与方式变了,结果和影响就大不一样了。

  不管诗人们怎么看,既然是一个评奖,人们总希望这个奖能够实至名归。

  “超级女声”的海选,第一阶段成功地做到了公平,公正和公开,从而获得权威性,赢得了最多的拥戴。这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思考:能不能把海选这种机制运用到文学评选中?文学评选有自身的特点,如何引进这种机制成了一个问题。 “1979-2005中国十大杰出诗人评驯活动,就动用了类似海选的机制。该活动策划人牧野说“十大杰出诗人”评选的标准就是建立在个人成熟话语系统上他认为,“1979-2005中国十大杰出诗人评驯是当代诗歌、诗人的一次大规模集会,也是新时期汉语诗歌的一次重要事件。

  事实上,不仅仅十大杰出诗人评选项目建立了评选标准,其他如先锋诗人、优秀诗人、网络诗人等评选项目也建立了可把握的标准。

  “诗歌写作从纯文本角度没有标准可言,诗歌写作只能是语言的可能,诗歌的丰富性证明了不同语系的语言表现,但是,对于评选而言,需要针对性的标准,也可以说是一道门槛。针对评委和推荐诗人设置的,毕竟,这次评选处理的是新时期以来近30年中国诗歌写作的场域行为,宗旨就是通过评选结果呈现中国当代诗歌地理的地形地貌,其严肃性是第一位的;从纯文学的主体要求上说,要充分体现诗歌的公信力和客观性,而非等同于年度诗歌奖或某某概念文学奖。

  他还认为,之所以针对每一评选项设置不同的标准,并且在每一推荐页面同期予以发布,就是要求我们的诗人在网上推荐的时候,以评选标准的尺度量一量推荐的自己和他人,以避免答非所问,浪费时间、精力不说,还会产生被愚弄的感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