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愤青到思想家

 称王小波为自由思想家,不是我的发明,是他的社会学家妻子李银河博士的发明。我之所以愿意附和李博士的言论,首先实在是因为我并不认为王小波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尽管他生前荣获过《联合报》的文学大奖,可他的小说真的没有引起过我多大的兴趣,草草翻过他的《时代三部曲》,我没有发现有什么令我惊奇的地方;令我惊奇的倒是他的杂文,《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自选集)我不仅喜欢,而且欣赏,尤其是他那文采飞扬的文字中所洋溢出的自由主义思想气息,让我有许多的认同感。因为自己一向也是以坚持自由主义思想自居的,所以我理所当然愿意把王小波归入自由主义思想家的队伍。
  表达王小波自由思想最充分的文章是他的《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文章。我们知道,王小波本是一个接受过十分纯粹、正统“思想教育”的知识青年,成长于火红的六七十年代,而且在农村那快“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过。可是,我们从他的身上却看不到任何革命年代的浪漫激情,即使是在他的具有自传性质的、描写自己云南“插队”生活的小说里,我们也无法找到那个特殊年代里所谓积极向上,时代主旋律的影子;相反看到的却是“愤青”的“堕落”、“挣扎”与“天天无所事事”,同时夹杂一点“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混浊,唯我独清”的意味。当然,改革开放后的王小波又有了机会上大学并到美国留学,不仅得到了专业知识的训练,而且也受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于是他从一名“愤青”,便顺理成章地蝉变成了一名自由主义思想家。
  众所周知,自由主义思潮,最早萌芽于古希腊和罗马。雅典城邦的公民便是被称为“自由民”的。圣哲苏格拉底,就是由于传播“异端”的自由思想,而被罗马元老院处死的。而自由主义真正成为一种理论信仰,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学者那里完成的。卢梭、伏而泰、孟德斯鸠等思想大师,无不把人的自由民主权利视作为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至于把自由主义思想制度化,毫无疑问,是由资本主义完成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体制下,根本就是没有任何市场的。因为那样的体制所坚持和弘扬的是以“家天下”为核心的“大一统”思想,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类似自由主义这样的“异端思想”不要说没有生长的土壤,就是意外生长了,也会被毫不留情地扼杀在摇篮中。在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结束以后,自由主义的思想才真正有机会从西方传入进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但是,她似乎始终无法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土地上生根。我们知道,虽然早在五四时期,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就发出了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呼唤,可惜那时的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图存”和“救亡”而不是自由主义与民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候,中国也曾经发动过一场以“文化”名义命名的“革命”,且被贴上了所谓“四大自由”(即“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标签;但是那样的自由根本与自由主义无关,仍然只是“捍卫的自由”、“忠于的自由”、“一统的自由”。说到底,自由主义的自由,乃是基于思想解放、人性解放、民主、平等基础之上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要求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同时也要求尊重人类普世的价值观。所以,自由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但首先是权利。
  很显然,今天自由对于我们今天知识分子和一般民众而言,早已经不是一个该不该追求的问题,而是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和一个触手可及的现实问题了。王小波之所以今天仍然受到众多青年读者的欢迎,显然与一贯坚持的自由主义思想有关,他用他的文章告诉了我们自由之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独立思考之于我们的重要性,仿佛他所敬佩和向往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为什么有的作家曾经红极一时会很快让遗忘,而有的作家可能终生默默无闻,却在离世后让人无法忘怀?王小波就是一个让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作家,尽管在我眼中他也许不一是一个最棒的作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