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时在一本破杂志上看了篇文章,《清洁的精神》,张承志写的。看完后血脉贲张,恨不得马上为了什么去死。也就是说差点儿把自己清洁了。
今天给学生讲《史记/赵世家》中有关“赵氏孤儿”的一段。嘴里说的还是公孙杵臼与程婴“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忠义,心里却全被那两个孩子占满了。
当屠岸贾去宫中搜查的时候,“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
多聪明的孩子!别是哑巴吧?
看公孙杵臼与程婴是怎么营救赵氏孤儿的: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褓,匿山中~~~~~~~~~~~程婴谬谓诸将曰:‘~~~~~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遂杀杵臼与孤儿~~~~~~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简言之就是用另一个孩子当了这个赵氏孤儿的替死鬼。几千年来人们似乎只看到了二人的义薄云天,可谁关注过这个孩子。他是谁家的孩子?他临死前哭了吗?他在历史的绔中默不做声。
不管那个赵氏孤儿身上背负了多大的仇恨,承载了多大的意义,公孙杵臼与程婴的行为多么感天动地,他们都没有权利去牺牲另一个孩子的生命。我跟对面老王说这个观点的时候,老王笑曰:书呆子气又上来了。
后人写《赵氏孤儿》戏时,那个孩子变成了程婴的孩子。我总觉得写戏人似乎也觉察出了什么。可我还想追问一句:就算是自己的孩子,就应该这么牺牲掉吗,即使是为了一个高尚的一塌糊涂的理由?
更何况事件本身还有可疑之处。按《左传》的说法,这次事件是由赵家内部的叔嫂偷情引发的家族仇杀。如果《左传》说法更可信,那么公孙杵臼和程婴筑起的道德大厦就被抽去了基石。即便完全按照《史记》的说法,我们看看赵氏孤儿长大后是怎么复仇的:
“居十五年,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王子哈姆雷特复仇前延宕成那么多篇的文字,而我们的史记简洁的只有三个字“灭其族”。屠岸贾家所有人都是罪人吗?他家有小孩子吗?他家有门客吗?会不会再出现一个“屠岸氏”孤儿呢?
如果最后只是这三个字,“灭其族”,那么,公孙杵臼的慷慨赴死,程婴的忍辱负重会不会变的荒谬?
鲁迅《狂人日记》里说:“我翻开史书一看,满纸的仁义道德,可是我从字缝里看出歪歪斜斜的两个字:吃人。”鲁迅先生是否伟大,据说现在又有了争论。可几千年来似乎只有他听到了那藏在历史的绔中的孩子的哭声。因为他在《狂人日记》的最后写了四个字: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