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痛苦指数”(Misery Index,失业率与消费物价上涨率相加之和),是国际通行的一个衡量民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关于如何改善民生质量,近年来国内陆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国民幸福总值”等政策理念,这是从正面来考虑的。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反面来思考如何改善民生质量。目前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最有可能偷走他们幸福感觉、削弱他们快乐心情的,莫过于因失业、半失业、隐性失业、就业难、就业质量差、被迫提前退休所导致的没有收入或收入不足,以及教育、医疗保健、住房、水电等等生活必需项目的物价上涨。
当然,治安状况、食品与药品安全、环境状况、创业环境、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国家安全等等,也都是影响民生质量的重要因素。不过从切身相关度和计量是否方便的角度来看,由失业率和消费物价上涨率来构成“民生痛苦指数”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大致可以接受的。
我们可以根据国际惯例,在国家和省地县各个层级,广泛建立“民生痛苦指数”的统计、监控、公布机制,理由如下:
一、公布“民生痛苦指数”,符合实事求是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有利于督促政府摈弃以GDP为核心的片面化、物质化的发展思路,转向更为人性化的发展思路,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民生痛苦指数”和车祸死亡人数、自杀率、离婚率、失学率、老年人口比例、空气污染指数等等一样,都是普通的社会学数据和决策参考数据而已。与具有较多主观色彩的“国民幸福指数”(如伊壁鸠鲁认为导向幸福的元素包括友谊、自由和思想)相比,“民生痛苦指数”更为客观、清晰,更便于公众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
公布民生质量的“负面指数”,其实和我们的国歌歌词是一样的道理: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正视差距,毫不懈怠。
三、我们不必讳言我们时代的痛苦。古往今来、世界各国,幸福和痛苦都是现实的存在,作为一个正在艰难转型的社会,民生痛苦是一个正常的公共话题。如果某人找不到工作而又头顶高额的教育、医疗保健、住房开支这3座“大山”,还连连说自己不痛苦、很快活,那么我们出于安全考虑,一定要警惕这种人。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民生痛苦指数”如果比较高,一般会导致精神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和自杀率的上升。最近发生的国内高校学生的多个轻生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年轻的轻生者站在高楼顶端,内心一定是灌满了凄风苦雨。当然,轻生属于极端的个案,但国民中间的各种因现实压力所造成的心理疾患——焦虑、抑郁、自闭、狂躁等等,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并且也很有可能正在、或将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某省教育厅建议大学每个班级都设立一名“心理委员”,专家建议政府要在救治国民心理疾患方面增加投入和干预,都说明了我们时代的痛苦是一个客观存在。
从人性来说,痛苦还来自比较。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一边是权贵阶层穷奢极欲的、畸形的高消费,一边是弱势群体受盘剥、受歧视、受漠视,所以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极为必要、也极为艰巨的任务。而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就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群体性事件”这个现象(政府也公开承认了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和平的、有秩序的、按法律程序进行的群体性事件,是群众监督政府的一种重要的、甚至有时也是较为有效的方式。在这方面,香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范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也对群众的这种权利给予了肯定。
正视我们时代的种种民生痛苦,让民众处境有最透明的披露,让民众诉求有最通畅的表达,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最起码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