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谢文的网络自由和改革信心—三味书屋“半月谈”印象

4月29日下午,公民半月谈活动如期在三味书屋召开,活动邀请到原中公网与和讯网总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研究社会不平等的社会学博士谢文和一些热心网友,讲座和交流的主题是:“互联网的发展与市民社会的成熟”。

在座谈的开始,谢文博士首先对市民社会做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他认为基于互联网发展与中国社会结构互动的这个主题下,市民社会应该具有这样一种概念:它是临时的、松散的、无固定利益关系的、不承担既定社会功能的、内部信息对称的群体。相对于传统中国依附性极强的臣民社会,这显然是一种更接近现代国家要求的社会群体定义。

谢文博士亲历过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等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八十年代初期在中国社科院进行农村问题的调查研究,随后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生活了多年以后回国参与互联网的建设。他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影响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个简单总结,他认为,互联网在九十年代“偶然”进入中国以来,由于它相对于传统信息散播和交流技术在及时性、可追溯性、互动性、丰富性和介入成本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使其对中国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同时他又表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例如由于言论的过剩造成了言论贬值,网络的匿名特征造就了在网络和现实生活的双重人格,等等。谢文博士从作为社科院费孝通的助手,到十几年的美国留学生涯,再到回国从事推动网络自由,哪里有非主流,哪里有挑战,就到哪里。他戏称王朔崔建是他们的精神写照。如此学问与其为人从业的风格“知行合一”,真是到了“人剑合一”的境界。

谢博士对互联网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充满信心,他的核心观念是:要放在历史进程中来看待当前的问题,进行纵向比较可以更明显地看到社会进步的巨大成果,要以对进步的信心来看待某些社会负面现象,总得来说,坚持就是胜利。

随后网友们展开了热情的讨论,其中有些人认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本身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它的负面因素也非常明显,例如它稀释了言论的价值,实际上成为社会问题的下水道,造成很多严重的问题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公民社会重视局部秩序的建设,而网络把人抛入虚无的宏大叙事;它加深了国人性格中的双重人格因素,网上说一套网下做一套,实际起到专制政权的排气筒作用。

还有一些网友来自于社会底层,他们大都直接面对着社会不公和不义,被强夺财产和权利,历经上访、求告无门,他们是大量弱势群体中敢于抗争的少数,生活的磨难使他们具有令人感佩的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这些人对互联网的看法是:互联网虽然介入成本很低,但它关注的内容和形式深受互联网中心城市尤其是北京的影响,对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影响甚微,并未起到推动公民意识、在具体的微观场景中深化民主和法制的作用。同时他们认为,中国当前很多问题不仅不能用进步中的局部反复来看待,而且可以认为是不公秩序下进步的恶果,例如近年来十分严重的土地问题,形成了上访事件的一个主要由来。

按照左派人士的说法: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描述,这背后隐藏的就是阶级。我愿意用阶层取代这种落后的阶级论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阶层的分化确实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要关注底层人士所承担的不公和不义,共产党政权多次提到“要让弱势群体分享改革的利益”,但实际上目前的政权在公平问题上的手段捉襟见肘。不能简单地以一个制度健全社会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现阶段的不公和不义,那不是只能付诸于信仰的个人的无奈,而是制度化的缺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