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彦臣:微调利率,杯水车薪——兼析中国金融市场的“病梅状态”

继2004年10月份大陆宣布上调利率后,一年半后再次宣布上调一年期基准利率,即由目前的5.58%调至5.85%,涨幅为0.27%个百分点。如此微调,对大面积处于投资饥渴症状态的中国经济,几乎产生不了实质影响,所谓杯水车薪是也!

首先,大陆金融市场是个非完全竞争市场,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价格的有效性是依赖于充分竞争主市场的。后者是“常识的常识”。

目前,大陆信贷市场仍是国有银行占大头,其信贷价格即利率的基础形成是强管制型的,而不是靠信贷与证券两大市场交叉作用形成的。对多少懂点经济的人,常听说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如何了,但很少听说中国沪交指数、深交指数乃至“深沪指数”如何了。

仍如我在2004年作出的分析那样,上调利率不过是一个政治举措,在更大意义上是给美国人看的。美国人按经济学的一般道理认为,提高利率会增加出口成本,并且造成本币坚挺。但是,中国人民银行不是美联储,前者隶属于政府,后者永远不会受政府控制。

其次,也是核心问题,中国大陆企业有80%以上者处于投资饥渴症状态,而这80%中中小企业又占了80%,也就是说对于业界来说,有六成多的企业根本不会把融资价格当首要目标考虑。

中国的中小企业大都处于贷款难的融资窘境:1,银行所谓的“谨慎考察”,加大了信贷合同前运作期的长度;2,中小企业财务不规范,很容易被银行拒贷;3,寻租价格波动不定,但早已超过了利息支出--简单说,贿赂成本是大于利息支出。

由于“贷款难”,民间“黑市”价格一直在1分5至2分之间(即借一块钱收取利息的月价),换算成“一年期基准利率”,则为18%到24%之间。依纯经济分析手法计,取其中值,那么年利率21%是可承受价位。这与官方的挂牌利率相差甚殊。若再以纯利率理论推算,中国利率调整的弹性空间仍有15.15%的幅度,其粘性空间(即时间变量)则为:已知变频1.5年×预计空间(15.15÷5.85)=3.75年(约)。

简单地说,要让中国利率接近充分竞争市场化水平,那么今后45个月内,应该在5.85%的基础上陆续调整到21%。

再有,有经济学家预计利率调整会影响房地产市场,但是这个“常识的常识”在中国是失效的。

这里面的动因是文化心理的作用,即中国人都想“有个自己的窝”的观念,换成经济学术语,就是“效用最大化超过了利润最大化”。这也就有了非常奇怪的现象:房屋空闲量已经突破了1亿套,而房地产市场仍然偏热。

另一个同质问题也与利率有关,那就是银行的存款利率这么低了,为什么人们还是蜂涌着去国家银行存钱呢?仍是个文化心理问题,人们追求安全的效用最大化超过预期(利息)收入的要求。

中国金融市场畸型状态,不惟由以上的利率调整不起作用来表现,而且整个的市场已经处于“病梅状况”。积30来年之改革,金融未有实质之变,甚至残酷到“以病梅为美”的状况,为了塞责于公议,只好拿几个金融界巨头的经济案件当挡箭牌。问题的实质,即导致金融整体崩盘的因素一点也没减弱,以下三点可能是导致金融崩溃的原因:

1、国内金融自由化政策方向,仍然十分模糊。在政治理性(即不放松对“经济命脉”的控制的原教旨主义)与经济理性(即金融充分民营化并带来巨额税收)之间,要更多地向前者靠拢,尤其一届新的权力核心在未真正稳定之前,必然如此。

金融充分民营化固然有风险,但其战略风险远远小于国家垄断性经营。

2、保险业的疯狂扩张暨破坏性竞争,使中国民营保险业几乎无利可图。为什么高达30%的高成本运营,无人过问?可以断定: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民营保险企业的会计资料是真实的。

这本身与上一个分析并不矛盾,因为国有保险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其内部舞弊行为一直没纳入公众视野。民营保险“照猫画虎”等于复制了一个“二国有”经营模式,中国的保险业已经成了“最不保险”(安全)的行业。

3、“合作金融”的不伦不类的政策设计,也等于复制一套“二国有”模式,随着其市场份额的扩大,必然带来越多的风险积聚。

可以如此判断中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点:

A、保险业40%;B、合作金融概率30%,C、国有银行20%,D、民间“黑市”借贷5%;E、其他非预见因素5%。

──《观察》首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