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益中有使命意识,他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是“超越自身的不可能性”,他和同事们立意要“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不幸中途受挫,身陷囹圄。出狱后,有人问他:“你在狱中是如何熬过那一百多天的?”程益中沉默片刻,答说:“关上所有欲望的门,只打开头顶的一扇天窗。”
徐晓的《半生为人》获南方都市报颁发的“年度散文家”奖,徐晓在获奖感言中说:“我回忆过去,过去的遭遇,过去的理想,过去的人与事。正如人不可能趟过同一条河一样,人也不可能哪怕一刻占有完全摒弃过去的现在。健忘常常出于自卫的本能。如果说我的回忆是怀理想主义之旧,是对遗忘的拒绝和反抗,那么,不管我的努力是否成功,我仍然要说:越是拒绝,越是反抗,就越是生活在现实之中。”
傅国涌未进过大学,对近代史的研究却为世所重。有一次,
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新浪网房产频道最新一项调查(截至记者发稿时有15014人参与)显示,有91.1%的人购房用了按揭。这群按揭族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他们自承:“买了房之后,生活完全变了。最要命的是,这种改变不是一年半载,而是漫长的15年!”在这期间,他们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这些房贷一族被称为“房奴”。
方心田眼中的售楼小姐是“想方设法诱骗他人掏出一辈子积蓄来购房的年轻女人”。他说:“她们往往长得很漂亮,所以不少男士就中了美人计;她们很懂得修辞学的真谛,在她的樱桃小嘴里,一洼水就成了湖泊,一棵树就成了森林。”
据说,在中国,生活被房贷按揭所改变的青年,有2600万。一个确定的数字是,1997年,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金额不到200亿元;到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6万亿元。8年的时间,增加了近80倍。很多按揭买房的人自称为“蜗牛”一族。他们身上背着房子,在享受着高薪、白领、有房一族等诸多心理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生活质量大为下降。对很多人来说,购房已不是个人行为,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供房。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六个人,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用多年的积蓄共同出资,在城市里买一套房。有人问:“我们养房,谁养父母?”
从1998年7月开始召开听证会至今,北京已经召开了40多次听证会,不少专家和市民对此有疑问。房产律师秦兵曾经两三次申请参加和房产物业相关的听证会,但是组织听证的单位还是以种种理由拒绝了他,对此,秦兵对听证会代表的选择提出了疑问。秦兵说:“你是根据长相是根据社会地位,还是根据体重还是根据其他的背景,你一定要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样选择的。”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
为迎接五一艺术节,湖北仙桃中学师生在校长的要求下,各献表演节目。全校三个年级的老师和
王洪波去印度参观,回来跟诗人田晓青说,都说我们是“世界的工厂”,可人家是“世界的办公室”啊。田晓青回答,这有什么好比的,人家还是世界的精神家园呢,我们怎么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