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人不能像秦晖那么无耻

刚从哈佛大学开会回来,就有朋友告诉一桩怪事,说秦晖在世纪中国网站(www.cc.org.cn)贴了一个帖子:

      超越派性之争 寻找变革道路——秦晖、温铁军、汪晖之间的一场讨论(一)   秦晖整理
  【整理者按】这是秦晖、温铁军、汪晖三人的一个对话。《天涯》与《中国改革》杂志曾先后发表过未经笔者审阅及认可的两个删改版,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发表未删改的文本以正视听。在这个由笔者整理的版本中,本人的谈话部分有相当篇幅的进一步补充,同时也保留了其它两位对话者的全部对话内容(包括两位事后整理增补的内容及前后文的顺序、体例,乃至两位认为应当放进来的他人言论,均一字不删,以对历史负责),但他们的对话内容在文中的性质属于引文,不影响笔者自负文责、自享文权。——秦晖

    我看了不禁大吃一惊,简直要像鲁迅先生当年那样对所谓的中国智识阶级彻底绝望,同时想起网络最近流行的一句调侃语: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我想先在这儿交待一下此事来龙去脉:2003年初,我从网上看到秦晖、温铁军、汪晖之间的一场对话《超越派性之争 寻找变革道路》,觉得颇有意思,并得知整理者为《中国改革》杂志,就向《中国改革》杂志的刘海英了解情况。我当时刚当《天涯》主编不久,有些年少意气用事,做事不深思熟虑,非常急躁,个人就私自决定发表这个对话。由于事情仓促,我当时误以为温铁军、汪晖已看过,且温铁军、汪晖当时在国外联系不方便。那么只有秦晖未审稿,就专门发邮件给秦晖请他审定,秦晖也立即同意了。等秦晖将审定内容发给我后,就在《天涯》2003年第四期以《中国能否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为题先发了对话的部分内容。所以,这篇对话实际上最后发出的内容在三位当事人之中只有秦晖审过。因此,温铁军、汪晖得知对话发表后,向我们杂志提出强烈抗议,我不得不在《天涯》2004年第四期刊出道歉启示,说明发表的三人对话“未经作者最后共同审定,系未定稿”。并在编辑部做了工作疏忽的检讨。而如今秦晖居然倒打一耙,说他未审定。我只能尽量从好的方面理解他,可能年纪大了,记忆出现了问题,又或许真的如我前面说的: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无耻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直到我写这篇说明时,我还尽量不去猜测秦晖有什么险恶的动机和阴暗的心理。
    最后说说我跟秦晖的交往。本来我对秦晖先生的理论还是比较有好感的,早在1996年,我就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文章将他列为思想界一大潮流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予以褒扬。后来他来海南开会,我专门独自一人去拜访过他。此后《天涯》发过他不少文章。前后大约有七、八篇之多,不少是我力主刊登的,他一般也是把文章直接寄给我。对于他的理论,我基本上一直持相对肯定态度,就在最近关于《天涯》十年的回顾文章中,我还将秦晖视为“批判知识分子”。但说来难以置信,事实上就在他抛出所谓《超越派性之争 寻找变革道路——秦晖、温铁军、汪晖之间的一场讨论(一)   秦晖整理》之前,他正好来海南开会,我还专门去找过他,并和几个朋友邀他与温铁军为海南的一班忧国忧民之士做一讲座,还和他聊了天,我印象中他对我似乎还很友好,只是我注意到他似乎有些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因而言语间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按朋友的说法是有些“阴阳怪气,酸不拉叽”,但我还好意理解他个人可能有什么难言之隐。谁知一转身,他就来了这么一阴招。
   为此,我终于理解了古圣人为何强调“立德、立功、立言”三者顺序时“立德” 为先。确实,一个人品德不好,写再多文字理论又有什么意义呢?怎么可能让人信服呢?尤其作为知识分子,岂能只过于关心个人的得失。此说几千年来已经证明,只怪我过于愚钝,今日才理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