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4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纽约当地时间5月12-14日举行,主题为“历史真相和集体记忆”,首日在纽约市立大学史坦登岛(Staten Island)学院的艺术中心进行。本次研讨会由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和纽约市立大学联合主办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中外学者与专家,阵容鼎盛,如吴国光、华新民、周原、朱正、程映虹、周明朗、周泽浩、夏明、潘明啸、司马黛兰、丁抒、陈奎德、胡平、徐贲、潘国平、刘国凯、遇罗文、程惕洁、陈彦、胡承伟等。还有从国内出来的余杰、王怡、朱健国、郭飞雄等等。
今年的研讨会有近10名大陆的学者、人士出席,此前曾报道,部分受邀请的学者因为当局阻挠而未成行。第一天的研讨内容涉及了文革起源,以及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等问题在文革中的情况和影响。
当天上午由纽约市立大学夏明教授主持了简短的开幕式。纽约市立大学史坦登岛学院副校长兼教务长David Podell博士、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理事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中国研究教授林培瑞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陈永发教授和宋永毅先后致辞。随后大会发言。
上午的研讨会分成两组,一组是由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吴国光博士主持,以“文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为主题,用中文演讲,演讲者和讲题是:
华新民博士(《华夏文摘》“文革博物馆”主编):《关于“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革”的研究述评》
周原博士(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文革史料学的现状和发展》
梅振才(纽约诗词社社长):《文革诗词见证历史》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邢晓群女士未能前来,提交了书面发言《口述史与文革研究》,由《当代中国研究》主编程晓农博士代为宣读。
原安排发言的中国当代史专家朱正也未能与会,会上介绍了他的论文《反右派斗争是流产的文化大革命》。
另一组是由纽约瓦格纳学院政治学教授胡少华主持,用英文演讲,有加州大学苏杨《文革中的大屠杀:三省比较》、夏明教授《文革期间的黑社会犯罪问题及文革后的错觉》等发言。
下午的研讨会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主题是“文革与世界”,由澳大利亚莫纳希大学教授孙万国主持,演讲人和讲题是:
郭建(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文革、世界六十年代及西方文化理论》
程映红(特拉华州立大学教授):《文革:向世界输出革命》
胡承伟(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文化大革命和法国》
程晓农博士(《当代中国研究》主编):《中苏文革比较》;
第二阶段主题是“文革中的少数民族、宗教等问题”,由《观察》主编陈奎德博士主持,演讲人和讲题是:
程惕洁(澳门大学教授):《四十余年回首,再看内蒙文革》
周明朗(迪金森大学东亚系教授):《文革中的少数民族政策》
周泽浩(宾州约克大学教授):《被人遗忘了的1967年的反孔运动和宗教在文革中的角色》
司马黛兰(宾州盖迪斯堡大学教授):《文革中的批孔运动和孔子形像的演变》
西藏女作家唯色未能与会,提交的书面发言《西藏”文革”疑案之一:1969年尼木、边坝事件》,由迪金森大学教授杨瑞代为宣读。
12日的讨论会十分热烈,会议安排的发言结束后,刘国凯、朱学渊、潘国平、丁抒、任不寐、胡平、丁凯文、魏承思、康正果等代表纷纷提问发言,围绕毛泽东 发动“文革”的动机、“文革”是一个还是两个乃至多个,“文革”中的几条脉络等等话题,针锋相对地争辩驳难。会议代表中两部分人十分引人注目,一部分是在 西方深造,在西方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工作的学者,运用现代政治学、历史学理论和方法审视“文革”;另一部分是当年“文革”中的活跃人士、群众组织的负责人和骨干、现在的独立文革研究者,他们在自己当年亲身经历和见闻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多年搜集第一手原始资料,从中总结出独特的观察分析框架。
13日、14日的研讨会在皇后区的法拉盛喜来登酒店和图书馆进行(上午在喜来登,下午在图书馆),主题分别为“复杂的历史真相??我们对文革到底知道多少?”“被扭曲了的集体记忆??我们对文革到底记住了什么?”演讲会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