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彦臣:子其伏死而母欢其意

——《信仰的力量》一书读后感
 


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人格最好的时期就是东汉,尤以东汉末期的知识分子抗议集团的表现为可歌可泣之历史。东汉知识分子风节的养成,主要是由于皇权的促进。刘秀开基后,有鉴于西汉末知识分子的无耻即大肆为篡权者王莽歌功颂德,有意识地鼓励知识分子“不事王侯,高尚其志”。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他的老同学严光终不受召。

在东汉末年,出了大名鼎鼎的李膺杜密(时称李杜),也出了名声不太显著的范滂。在党锢事件中,范滂遭到了通缉。本来,逮捕他的官员吴导(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决定放弃官位与范滂一起逃亡,但范滂因惦念老母亲又不肯逃走。范母听后,指责其子的软弱,希望他与李杜一样:“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又何恨。既然你有了这么大的名声,再想长寿,可能吗?”范滂听得母训,毅然自首而后就刑。事在公元169年,这一年他才33岁。

作为一个读史者,我佩服范滂的正直与坦荡,但不认为一定以生命为代价去抗争,然而,每次翻开《后汉书》这一段,仍是流泣不止。我所为之折服的,是范滂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母亲。

范传的论曰(即评论)部分说道:“…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

一千五百六十年后的公元1729年,在法国,在迫害新教胡格诺教派的狂潮后期,又出了一个“子死而母欢其义”的感人故事。

在一次当局指控的违法宗教聚会中,26岁的传教士亚历山大•鲁塞尔遭到当局逮捕。而这场逮捕的成果对于当局来说,小得可怜,只抓住了鲁塞尔。倘使塞尔不坚持送走每一位聚会者,而是听到围捕的消息即迅速逃走,那么当局肯定抓不到一个人。

鲁塞尔被投进监狱,也面临着释放,释放的条件只有一个:放弃新教信仰,改信天主教。而且,一旦改教,还可得到丰厚的赏金。
他拒绝了。

虽然他的母亲没像一千五百六十年前的范母那样当面训导儿子,但她事后心迹表白要比范母更有力。她说:“如果我的孩子放弃了,那会给我最大的痛苦,现在,他能宁死不屈,我衷心感谢主给他的力量,可以让他尽好这最后的职责。”

我读到的鲁塞尔的故事,来自于一本叫《信仰的力量》,原著者是英国的斯迈尔斯,汉译者是余星与李柏光两位先生。

而这本《信仰的力量》(2000年版)是从监狱一次书展购得的。得之,欣喜若狂。在监狱里,复读三遍。以致于后来与译者之一李柏光先生见面后,我还能复述书中的故事情节,像法布尔替父服刑的故事,像伏尔泰为卡拉斯辩护的故事。

当我和李柏光先生讲到他和余星译的这本书给我的鼓励时,我们已经成为主内弟兄。这真是一件人生幸事。我也答应将我提到《信仰的力量》一书的一篇见证寄给他,但终因事务大忙,蹉跎至今。后来,柏光弟兄又签名送我一本2005年版的该书,将两本一起收藏,也算一份家产了!

今日为记,一,补欠柏光的一份人情;二,祝福余王李三位弟兄平安归国。

2006年5月14日记于小城泊头绵逸书房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