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教师非常愤怒地说了一件事。她所带的高三班在“一模”之后,开了家长会,一些家长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复习安排不感兴趣,他们只关心:我的孩子能不能得高分?还有没有潜力?他们纷纷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对教学提出各种要求。教师说,我们的复习按教学计划施行,学校也有总体安排。有个做母亲的说:“‘一模’过去了,哪些同学行,哪些学生不行,已经很清楚,我认为教师不应当把精力花在那些考不取重点大学的学生身上,应当重点辅导像我女儿这样的学生。那些垃圾学生就让他们算了。”——听到这句话的教师都受了强烈的刺激,人们很难相信在2005年的一所名校里能听到家长极端放肆的言论,而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这句话竟然从一个做母亲的口中说出。同时让人不解的是据说此人颇有社会地位,属于引导社会精神文明一类的人物。
奇怪吗?不奇怪。
家长敢于这样对教师说话,说明我们的教育环境被污染到何种程度了。
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舶来品,往往是过时的旧货。就说这“竞争机制”,虽然兴起在西方,但是已经不时髦了,现在更多的谈的是“合作共存”、“双赢”。我们这边引入“竞争机制”时还掺进不少“本土创造”。连教育也引进了竞争,校园里也有教师介绍经验说:“一个班要有几只狼,学习就带上去了。”学校里公然只谈学习竞争,不谈合作学习,友情互助。就连小学生的成绩也排名次。仿佛这么一来,万物附势竞上,中国教育新生了,民族就有希望了。在这种大趋势下,教育被当作服务性行业,竞争成风。有些地方,教育局长号召学校竞争,学校校长则号召教师竞争,教师则号召学生竞争,学生在竞争中不可能得到正常的人文关怀,他所受的教育也成了非人化教育,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看不到合作与友谊,看到的只是“你死我活”,看到的只是弱肉强食,名次落后声名扫地,做人得做“人上人”……
据说南方有所学校门口的雕塑就是“狼与羊”。
在学校里能看到这样的学生:他目中无人,可是教师对他另眼相看;他有什么不满,不屑对教师讲,他直接与校长通话;如果谁指责他没有教养,教师就会解释说“不过他成绩很好”;他家的车停在校门口,门卫请他往边上停,家长说:“你再敢口罗嗦我就把小孩转到别的学校去!”……
缺乏对弱者的怜悯,缺乏对人间贫者的同情,缺乏责任感,缺乏正直与善良,缺乏自省忏悔的意识,呼吸着应试教育的空气,又在这种家庭教养的熏染中,孩子能有怎样的人格追求呢?然而,即使是升学型教育,人也不能这么快就变成狼啊?不过,如果生活在狼群中,感受的是“狼文化”,你就不必惊讶他很快会发出第一声嗥叫……
经过千万年的劳动,野兽进化成了人。而在残忍的教育下,人很快就能回变成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