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一本早就听说的书,从几年前的电台节目中结识它的那一刻就已在心中留下根蒂,直到前几日才得以在生病的床上将它读完 ,想来想去,这之间的阻隔和等待似乎也真有些长了。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样的一个书名,会让人想起怎样的喋血惨案和悬疑追踪呢?怪不得由此书改编的电影台译片名居然成了《迷阵血影》,也该感谢这个不搭调的译名和“影片对白字幕亦惨不忍睹”吧,才使得诚品书店古书区的员工“牛劲发作”,忍不住翻译了这本书,照他的话说“多少也想为它赎点儿罪罢”。 简单得不得了的一个故事,穷困的女作家海莲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便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来了,那些书令海莲的书架相形见绌。双方的信任和欣喜很快达成。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快就俘获了远隔重洋的海莲和弗兰克。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国物资实行配给制。海莲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而弗兰克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他开始在英国各地奔波,出入豪宅,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海莲不是没想过去伦敦看看书店看看弗兰克。这样和那样的阴错阳差使得这场期待已久的见面始终难以成行。书照买,信照写。到了这一天,海莲的信三个月后才接到回音,她被告知:弗兰克于1968年12月22日病逝。海莲马上赶到查令十字街84号。走进即将被拆迁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这种淡味的小情小调是很难满足热爱辛辣刺激的现代人的口味需求的。真正爱书的人少之又少,这本书也就这样成了这群痴迷读书人的风中密码。 感动的不是信手写成的那些往来信件,也不是美国小姐的热情娇嗔和英国绅士的呆板克制,而是二十年来的相濡以沫、心心相映和简单纯粹的发乎情止于礼。有人说这是爱情的另一种译法,经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吧。海莲最终没能与弗兰克相见,这声声念念的遗憾也化作了这样美丽的句子“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