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对于老一茬的小小说作家来说,无疑是“王奎山、刘国芳创作年”。王奎山一生淡泊,云卷云舒,读书写作,如老僧入定。久居生活底层,关注弱势群体。那种对农村题材的开掘,对小农意识的认识,到今天的笔下,已有入木三分的剖析。《割韭菜》勾勒出一幅活脱脱的乡野风情漫画,《刨树》言近旨远,通过树根树干的无奈纠缠,牵扯出人性的藕断丝连般的黑色幽默感。刘国芳是诗人性情,永远都在以纯感性的目光,看待人世间的物事。《模特儿与车》似讽喻,似劝戒,流露出一如既往的悲悯情怀。《但闻人语响》用时空交错的手法,让一个贪官在穷途末路中,在河边和因腐败自尽的同僚,作阴阳间的相互忏悔,显得滑稽透顶。国芳已知天命,奎山已是花甲,笔健尚能如此,我们真该为他们抚掌喝彩了。
然而到了2006年,却让谢志强赢得良好开端。除了元月份谢氏的《黄羊泉》《桃花》两篇佳作惹人眼目外,2月的《提前拟好的悼词》,同样以别出心裁的构思,意味悠长的内涵,让人在类乎荒诞的故事中,发出莫名的喟叹。世风如此,情何以堪。谢志强亦是老一茬小小说作家中的一员骁将,有着自己的艺术个性追求,多年来锁定目标,埋头修炼,在遣词造句上渐次由生涩到晓畅,在结构上由拉美模式入手,又演化为汉语质地,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谢氏”风格倏然浮出水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小说艺术形式的创新上,谢志强、滕刚、蔡楠,已构成“三驾马车”的格局。正是这种先锋性探索精神,才使得小小说和中国文学发展前沿同步。试看滕刚作品中的主人公“张三”等,身上携带了一种神经质般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人物对话的节奏,在不连贯、类乎散乱乃至梦呓般的形状中,把故事推进得一环套一环,并折射着严谨的生活思辨。蔡楠在小小说文体形式与结构上的突围,在作品内容上所凸现出来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忧患意识和思考,飘逸抒情和非凡的想像力,即使放在中国优秀短篇小说作家队伍中,仍然是佼佼者之一。
早春琳琅满目的佳作,星月般闪烁在诗意的夜空。纪萍的《女囚身后的男人》旨在凸显人性的光辉;冯骥才的《快手刘》令人咀嚼出平淡生活的理趣;谢志强的《桃花》写得扑朔迷离,亦真亦幻;《黄羊泉》谈因果报应,启人深省;安勇的《仇恨》根源还是在于国民的劣根性;蔡楠的《孟夏发出的18条短信》形式新颖,内容可叹。侯德云的《老黄的手腕》,巧于构思,道尽官本位者的异化心态;邓洪卫的《掐手》,可悲可怜,人世间竟有如此的畸形爱情;范子平的《谁怕谁》,欣喜地看到人们为捍卫公众权益的民主意识的萌生;相裕亭的《无言的骡子》,充满转型期两代人价值观的矛盾交织。
好的小小说有两种美。一是柔美一族,二是硬朗一脉。柔美一说,作品以血肉丰满见长,文字丰腴润泽,如牡丹香荷,月波微澜。写小小说非要有点小聪明才行,因为把芝麻绿豆大点儿的事,写得有板有眼,让人觉得耐琢磨,心思头不活泛,的确干不了这营生。小小说作家群里,能在尺幅之内,让千把字迤逦行走,起承转合见功夫,如民间艺人怀揣独门绝活的,真有一长串叫得响的名字。有写出《名角》的陈毓,写出《三笑》的于德北,写出《神交》的白小易,写出《修壶记》的李永康,等等。
可喜的是,2006年的春天,又冒出新竹两竿。刘兆亮的《青岛啊,青岛》,真正让我眼睛一亮,从心底说出一声“好”来。此篇作品叙述工稳有致,情感丰沛而内敛。而周海亮摇曳多姿的《刀马旦》,画图一般定格在读者的视野。行文清新绮丽,缠绵悱恻,这是一篇和刘兆亮的《青岛啊,青岛》同样令人叫绝的经典小小说。题材并不另类,而周海亮却新翻扬抑技,像鲤鱼跳龙门一样,在结尾处突兀一击,打造得精彩绝伦。描写女艺人艰难的生存状态,在超负荷的轨迹中,把人性、良知、情愫、忠贞,一旦落脚在传统美德上,一位千娇百媚、柔肠百结的红颜丈夫,便呼之欲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矣。笔墨简洁的篇幅,跌宕起伏的情节递进,高标立意的结尾,显得疏密有致,境界不凡,虽属世间情事,写得恣肆流淌但决不流俗。
我还是要着重推荐宗利华的《浪迹江湖三题》,这是当下小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我亦赞同雪弟在网上的评论,在一个俗套的故事里,“在宗利华笔下,它依然显出生机和活力。一方面来自于作者的宏观框架,用一个血脉相连的三口之家,来演绎江湖的本质。另一方面,它来自于作者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三种叙事各自打开一道心门。”此外,我觉得我们应该玩味一下宗氏的语言。文中的对话成分,尤胜于叙述。就像古人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样。《浪迹江湖三题》的对话里,你能触摸到那些“炼字”似的表达:有场景,有动作,有情绪,有色彩。我以为,在小小说作家队伍中,能让文字传神的似不多见。侯德云也有此能耐。这是古典文学熏陶的结果。有太多的作者,平时不太注重读书,不谙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只会在编排故事上下功夫,因此长期与“经典”无缘。宗氏六年前以《绿豆》出道,以《越位》出彩,确立了一流小小说作家的地位,长期以读书来涵养文字,的确身手不凡。
就个人欣赏而言,我喜欢宗利华的作品,主要还在于,我比较偏爱文风硬朗一脉。刚健文风如文字泼墨,浸染处有力透纸背的劲道。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举手投足,充满阳刚之美。此辈如侯德云《苦秋》的苍凉悲怆,刘建超《将军》的坚忍不拔,尹全生《海葬》的顶天立地,曹德权《大山的情绪》的勇于担当,等等,都是可圈可点的标志性作品。我固执地认为,小小说要真正在中国文学的宝库中,占据一角,发出璀璨之光,非得有此铁骨铮然的典藏品支撑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