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苗:孙立平在扯瞎淡 “改革”从未有“共识”

  “改革共识”,这又是一个“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的谎言,可“改革共识”又绝对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如果已经或者曾经有过“改革共识”,当年小岗村的农民何必还签订生死文书?如果改革有共识,哪还有八十年代末的抢购风和立马跟来的风波?如果改革有共识,哪还动用老爷子南巡讲话?如果改革有共识,何须还要讲究什么“不争论”?显然,“改革共识”是谎言,可却谎动得令人心情很幸福。

以农村土地承包制为启动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没有共识。否则就不会怏怏唧唧地说什么“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是真实的历史,却有人宁愿忘记。在那个时候,“改革”这个术语还没有造出来,可安徽和四川的农民自己就干了起来。实话讲,至今城里人还对农村的改革达成“共识”,每年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城里人到小岗村华西村怀旧和朝圣去,还有诸如温铁军之类的专家执意复辟农村合作组织。

1980年代末,还提出过“政治改革”,至今谁也没有见到什么是“政治改革”。就“经济改革”而言,从“计划经济为主”到如今所谓的“市场经济”,整个过程谁见到过“共识”?没有,整个改革过程从未有过共识,也从未讨论出来过共识。即使西方投票抉择,比如法兰西的上一次投票,无论如何都是“多数”,而不是“共识”。在中国,何尝就改革进行过投票?没有表决过的东西叶竟然可以称为“共识”,哗天下之谎!

改革,仅就其定义,从来也没有过“共识”。只有改革的目标似乎有历史的共识,也就是“大同社会”或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实,即便没有“改革”这个术语,中国人的目标又何尝不是这些玩意呢?邓小平1980年代初时说过,中国实现民主需要二十年,现在这个里程碑早已经超越过去,说法呢?是有能力逐步实现民主。伟大的时代列车就是这样毫无时间表地行进着,孙立平却赞美咱们曾经那么准点过。

戈尔巴乔夫的女儿回答对她老子质问时说,你们要的不是都给你们了么?是的,可我们呢?哪些东西是我们要来的和能要来的?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告诉说,经济发展不是领导出来的。在没有领导的时候,人类经济也在发展,在摒弃掉领导后,经济会更快发展。因为,经济是人类的本能,全人类的本能,中国人不独其外。那么孙立平是否同意郎咸平的“党的经济”呢?如果同意,显然和我没有“共识”;不同意的话,一定和党不共识。

迄今为止的过程,最有效的“改革”,就是最终能让一部分“经济”自由自主起来。但对于什么是“改革”,从来就没有什么“共识”,当然,对“如何”改革也就更没有什么共识。在总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有人清楚地说过,专制国家的改革就是专制权力最终毁灭自己,没有专制权力在手,专制国家的领导人根本不可能进行改革。请问孙立平,就这点,有否曾经达成“共识”,在目力可及的未来,又有否可以看到这样的“共识”呢?

孙立平这样说:“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改革过程中,出发点良好且设计相对周密的改革措施在实践中被扭曲从而走样变形,几乎成为一种通例”。这是他最大的智商决口,朱镕基的“改革”就是中央集权,将已经下放给地方的权力重新收回中央,而这却是改革肇起的初衷。而且不仅如此,他将企业中央化、垄断化、用国家财政豢养他们,用银行的资金哺育他们,在市场经济面前顽强地打起国企的“三年保卫战”,这是过去的史实。

改革,曾经的议题是解决“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前者是“政治改革”吧,敏感,不谈。后者怎么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可是如今呢?看看那些“中字号”、“国字号”的企业,坚持的难道不是“党管企业、党管经营”么?这样的政治正确,不要说放到改革之前,就是放到文革,难道不是政治正确么?而这样的“共识”,历史曾经争议过若干次,甚至可以追溯到“支部下到基层、支部下到连队”,这也算是“共识”么?

在今天这个时代,傻子政府比精明政府会更有益于经济发展,一个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的政府比有作为的政府回来得好。把财政有效投入到社会福利维持的政府,我相信一定会比把资金用作宏大建设和支持与保护国企来的更善。放开经济资源和要素的捆绑,拆除进入门槛,让市场和企业早就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比一切所谓的“共识”,改革的或者不改革的“共识”,都会促进社会发展,促进财富更快的流通和增长。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