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触碰世纪之痛

  

德国民族以良知反省罪恶,战后新一代在道德迷阵中成长
《朗读者》:触碰世纪之痛

    不动声色叙述震人心魄故事

    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推出的外国小说精品系列中包括施林克的《朗读者》。它在25个国家畅销,它没有作为生日礼物从桌子上移到书架上而从没人去翻阅,这通常是获奖文学作品的命运。在初版后的四年内一周周、一天天、一个个钟头不断向世界各地传播。它成了独特的畅销书,不是声势浩大、大张旗鼓,没有宣传广告战,没有媒体炒作,而像极了深层地质构造的推移:它从一个人的手里传到另一个人的手里,每一个读过《朗读者》的人都会说:“我是一夜读完的。”

    这是一篇冷峻残酷而意乱情迷的爱情故事,让人窒息得胸闷气结。小说从艺术上表现了德国人民对纳粹罪行的深刻反省,将良知袒露在大家面前。翻译此书的学者钱定平说,这部小说篇幅不大,但译起来并不轻松。因为这是一本糅合着情欲、悲剧、恐惧和希望的书。这几桩事情有那么一桩,就够一名作家折腾的,很少有一本如此篇幅的小说,能把这四桩事情都融于一炉。而作者德国法学教授施林克(B.Schlink)却做到了,因此名满全球。

    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二次大战后十几年的德国,15岁的男主角、中学生米夏埃尔·伯格爱上了大他20多岁的电车售票员汉娜———少年对盛年妇女的欲念,使两人在一起时并非卿卿我我,而是他给她朗读文学作品。不久,汉娜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信。小说的上部,一直讲到急于成长的伯格,也试图从这种愈陷愈深的关系中抽离。伯格与汉娜在泳池不期而遇,在公众场合与她相认还是不相认?伯格的“眼神刚游移了那么一下,她就倏忽不见了。”汉娜忽然从这个城市彻底消失。

    小说在意料之外,带来了历史的沉重与罪孽。多年后,伯格是学法律的大学生,在法庭又遇见了汉娜,她却已是要受审判的纳粹罪犯。在法庭上汉娜认下了一件罪行,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她服刑期间他仍旧给她朗读,录了音给她寄去。她在狱中潜心阅读关于集中营的书籍,似有所悟。关押了18年后,她被赦免,他开始给她筹划以后的生活。在释放的前一夜,她毫无形迹地自杀殒命。其实,那桩罪行本与汉娜无关,她承认是她干的,只不过是为了隐瞒她原是个不会读写的文盲……

    有人说,如果在书架上找个地方放《朗读者》,那么很有可能会把它和其他写疯狂的爱的书放在一起:高特弗里德·凯勒的《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都有相似的令人心碎的分别的场面,并成为整部书隐秘的中心。

    历史寓言般的迷阵拷问世纪之痛

    小说像极了一个历史寓言。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书中巧妙揭示了小说主角最黑暗、最深沉、最个人的秘密,而不露斧凿雕痕。但是,究竟什么事让我们必须秘不示人的呢?常人的一般看法在这里遭到了严峻挑战,这就构成了小说既迷人又现实的地方。这里有一桩集体无意识的奥秘:凡是社会公认恐惧可怕的隐秘,反而是众人不担心是否要隐藏的;凡是一个社会认为习以为常的秘密,这才是大家觉得必须要藏匿的。战后德国几代人都在殚精竭虑,思索为什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居然会发生?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普通人允许它发生?

    译者钱定平这样说:“自己亲身体会,在德国任教的岁月里,所碰到过的德国人都表示不认同纳粹;而特别令我起敬的,是他们觉得自己无论长幼都有责任,因为‘这是一个全民族的问题’,这一点认识,也是我答应译林出版社重译这本小说的原因。作者的意图没有明说,我的想法却非常强烈。翻译这本小说,就是请广大读者艺术性地读一读,德国人是怎样反省自己的”。

    评论家克利斯托夫·施扎纳茨这样阐释:战后德国人之间不可救药的关系象征实际上继续隐藏的纳粹时代。

    15岁的学生爱上了大他20多岁的隐瞒了双重秘密的有轨电车售票员。学生象征了无辜的新的一代,他们与父母在感情上不可分离,用海涅的话说这些父母身上有太多的故事,“人们也许知道这些故事,却并不愿知道这些故事,与其回忆它们不如忘了它们”。

    故事的男主人公在恋人神秘失踪和他自己成年后,成了反叛的大学生,代表他那一代人控诉纳粹一代的罪责。可当他在法庭上再次看到汉娜时,她成了集中营审判中的被告,米夏理论支撑的道德标准顿时化为乌有。他明白了,他的爱情故事的秘密和他恋人过去的罪责有着同一个原因———汉娜不识字,这是她极力隐瞒的。然而,他在法庭上保持沉默,没有为让汉娜获得自由而说出真相。施林克没有指出男主人公这么做对与不对,小说讲述了法律条文在回答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道德灾难问题时的束手无策。

    成长小说能否追问道德底线

    作家肖复兴把这部小说称之为一个在为了不能够忘却的记忆中,战后新一代人如何成长的寓言。

    在这里,女主人公作为上一辈出现,男主人公的爱成了下一代对上一代爱的一种极端的象征。在调节记忆与现实以及两代人的关系中,他们表现出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长小说中所常见的代沟,而是突然发现上一代人的罪恶,又如何处理对他们的爱,面对这种交错的纠缠、刺痛,如何以更健康的心态成长,而不是回避或视而不见那种集体记忆留给我们今天所有人的影子。这正是这部小说最打动我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而言,肖复兴确实读出了一部成长小说的味道来。他说,德国人从来都是成长小说的高手,歌德的少年维特的故事曾让年轻的郭沫若为之震撼,也使得维特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偶像,而多年以后德国人给我们上了一次青春觉醒与成长的一课。“而我们把‘文革’轰轰烈烈的记忆彻底遗忘,而且遗忘得那样漂亮,同时,也彻底小资化了。《朗读者》这部书对于我们有着无法回避的相关性:在和历史调过情以后,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几代人之间的欲说又止、躲躲藏藏后面是什么?”

    作者本哈德·施林克,对于大多中国读者来说还是陌生的。但他和其他的德国作家,特别是战后的德国作家如伯尔、格拉斯一样的杰出和重要。他是一位法学教授和法官,在这本书之前已经出版了三本犯罪小说,卖得都不错。《朗读者》是他第一本“严肃”作品,在德国国内引起了轰动,并马上产生了国际性的成功。光在英语国家里就卖了近200万册,是战后继《香水》后卖得最好的德国小说。

    同《香水》一样,这同样是一个有关性爱和罪恶的爱情故事,但也同《香水》一样,它在爱情和罪恶的表皮下,讲了另一个更为深刻的故事,对于战后德国读者,触动的是更具有切肤之痛的问题:如何面对这个民族曾经拥有过的法西斯罪恶的过去,尤其是战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上一辈不愿示人的过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