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害怕麦卡勒斯?

坦率地说,作为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的中文译者之一,我非常讨厌这个女人。
  
  在拿到《心是孤独的猎手》之前,我并没有看过这位美国著名女作家的著名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她的名声我却略知一二,因为麦卡勒斯在中国享有一种神秘的宠爱,她的名字加上那个“伤心咖啡馆”,有点像普鲁斯特的“小玛德莱娜”点心,一下子勾起了对全部往事和青春的伤心回忆。她的名声恰到好处,既不像格特鲁德·斯泰因那么小众,也不像杜拉斯那么大众,因此麦卡勒斯的名字成为了可以被悄然分享的高尚的秘密,还带着轻微的战栗。不幸的是,我不曾拥有这个秘密。
  
  20年前,据不可靠的记载,《伤心咖啡馆之歌》被翻译成中文之后,没有经过任何宣传,麦卡勒斯就被中国的文学青年铭记在心,一刻都不会忘记,“麦迷”们散落在祖国各地,被绝世的孤独所滋养。直到20年后,麦卡勒斯的两部长篇才首度被译成简体中文,“麦迷”们得以再一次跌落在她黑暗、阴郁、荒诞又无比真实的世界里。据我所知,媒体的朋友里有不少“麦迷”,他们成为2005年麦卡勒斯“热”的重要保证。
  
任性的双性恋者
  
  众所周知,麦卡勒斯的感情生活是一团乱麻。
  
  1937年,刚满20岁的麦卡勒斯嫁给了同样一心想当大作家的利夫斯。1940年,23岁的麦卡勒斯凭借长篇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一举登上美国文坛,她的母亲在麦卡勒斯很小的时候便坚信女儿与众不同,会成名成家,母亲的意志力在女儿身上发挥了作用。但是人性里的虚荣也被麦卡勒斯放大到极致,不管是爱与被爱,男人还是女人,都被虚荣的阴影映照得暧昧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很难明了。
  
  他们的婚姻生活时好时坏,离婚、复婚、酗酒、无数的派对和恋爱,除了写作之外,过着标准的无所事事的文艺生活。夫妻两人都是半公开的双性恋者,他们曾经同时爱慕一个男人,三个人一起同居过一段时间。一段混乱的恋爱往往接着另一段混乱的恋爱,在感情上,麦卡勒斯贪得无厌。凡是她爱的人,她会想尽办法去索取爱的回报,直到把自己和他人弄得筋疲力尽。爱她的人最终会离她而去,她自私、贪婪、神经质,热衷于社交,她希望世界围着她转,一切以她为中心。她是个吸血鬼,耗尽了朋友、丈夫、情人的心血。
  
  关于她的同性之爱,有一个著名的八卦。麦卡勒斯生活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上演了。她疯狂地爱上了1890年出生的凯瑟琳·安·波特。波特是美国著名的南方派女作家,生于得克萨斯州。16岁时从修女学校出走,当过记者、演员、歌手、编辑与教员,后专门从事写作。30岁时开始发表作品,晚年在大学执教。波特的作品——小说集《中午酒》(1937年)以美国南方为背景,写一个专以搜捕疯子为职业的人被雇用疯子的农场主杀死的故事。为了得到波特的爱,麦卡勒斯就睡在波特的家门口,苦苦地哀求波特让她进门,让她有机会示爱。然而波特对她毫无兴趣,绝对不会给她任何表白的机会。她满怀期望地躺在波特家门口,波特看都没看她一眼,从麦卡勒斯身上跨过,进了自己的家门,走到餐桌吃起饭来。波特活了90岁。
  
  和麦卡勒斯孤寂的作品对比,麦卡勒斯的现实生活充满了喧哗。不了解她生平的读者,常常会误以为麦卡勒斯在南方沉闷的小镇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仅此一点,足以令人惊奇。我想,若要解开麦卡勒斯之谜,需要从贯穿她一生的疾病和高个子入手。身体之痛大于心灵之痛,这点被很多人所忽视。
不可否认的才情
  
  讨厌把自己生活弄得乱七八糟的人,卡森·麦卡勒斯,但她的才华是明摆着的,她的小说又是严谨的。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优点不必再多说了,它是一部接近于完美的中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有一个伟大的开头:“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仅凭这个开头,这部小说就可以打90分。但是,接下去,麦卡勒斯自不量力地掺进了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她借黑人医生之口对马克思主义的宣讲,是这部小说最为可笑的部分,像小孩在说大人话。《心是孤独的猎手》从一个叫《哑巴》的短篇发展而来,也许麦卡勒斯潜意识里想使它更有分量,不知道她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书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最大的败笔?涉及到情感的部分却有非常动人和紧张的力量:哑巴的爱,咖啡馆老板对小女孩米克的爱,小女孩米克对哑巴的爱,米克弟弟对女孩贝贝的爱……如果抽除掉南方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单纯地描写感情或人与人的关系,它会是一部更好的作品吗?毫无疑问。
  
  从小说的诗意和结构上看,《婚礼的成员》比《心是孤独的猎手》出色得多。麦卡勒斯把一个本应写得非常难看的小说写得有点好看,这不太简单。她这次没有借助于残疾人(罗锅、哑巴……)来展开诗意的叙述,却获得了某种内在的诗意。它出人意料的方式又不是通过哥特式的夸张和变形,内容平淡,结构传统,效果可不一般。麦卡勒斯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呢?去看书吧。
  
柔软
  
  李文俊笔下的麦卡勒斯被很多人奉为经典,我从李文俊的译文里享受到一种钝重如老木头的气质,干而不裂,带着久远的年轮,木纹里隐藏着克制如铁的激情。可是,陈黎,她的译文给我另一种感触。这种感触是在夜晚缓慢的阅读中渐渐生长的,它令我惊讶,与前一个麦卡勒斯有细微却复杂的区别。然而,它并未令我产生丝毫的不适,前一个麦卡勒斯也并未消失,她只是与后一个麦卡勒斯融合了,成为一个南方的女人,一个不像福克纳的女人。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这样的小说,我控制不住地阅读其中的章节,随便地、漫不经心地、反复地阅读其中的任何一个章节、一个段落。陈黎的麦卡勒斯有这样迷人的心灵,由复杂至丰富,呈现出一种难于言语的柔软,舒服地包围着你,让你复杂的悲哀,幸福地进入,无法自制。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陈黎总对我痛苦地尖叫——这是一本闷得不能再闷的小说了!我快被它闷死了!这时候,我都幸灾乐祸地快乐,她在喧闹的个人生活里每天强迫自己随着麦卡勒斯的安静而必须内心安静,她的安静造就了中文版麦卡勒斯的安静——柔软。
  
卡森·麦卡勒斯:
  
  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Columbus。29岁后瘫痪。著有《心是孤独的猎手》、《婚礼的成员》、《黄金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等小说作品。其中,《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所评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列第17位。1967年9月29日麦卡勒斯在纽约州的Nyack去世,时年50岁。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