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朱伟《作家笔记及其他》
朱伟先生的文字以前在《三连生活周刊》的专栏中看过一些,多是从一点关于问题的疑问出发,由点成面,逐渐的拓宽成洋洋洒洒的文字,文字虽然不长,但是其中的知识含量,旁征博引,从古到今,能真正的见识到作者深厚的学识功底。这些文字后来集结为《有关品质》出版成书。2005年朱伟有另一本集子《考吃》出版,那些文字看似考据,其中蕴涵了作者斐然的情趣和学理,2005年刚过,2006年初他的《作家笔记及其他》又有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才是真正的令我惊叹之处:一个整天被刊物出版缠绕其间的主编,怎么有如此的时间和精力写出这样情趣盎然的文字?
《作家笔记及其他》一半包括作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写的7篇作家论;另外一半仍延续了上两本书的特色,是在他主编的《三联生活周刊》中 “有关品质”专栏里所写的文章。据作者序言中交代,本来有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家评论有很多的文字,可以集结成本书的,但是考虑到,经过这么些年,有些文字已经禁不起时间的检验,过于浮光掠影,因此为了保证集子的质量,也为了对得起读者,才删掉大半,重新家进去40篇《有关品质》来保证质量。尽管如此,这本书里最重要的部分仍然是“作家笔记”。对于作者来说,这些苦心经营的作家笔记,已经脱离了单纯书写以及评论作家的意义,更加具有时代的印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是许多人的理想。许多的年轻作家学者都恨不得生活在那个单纯信仰的年代,可想而知,对于真正的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他们都为活在那个年代而骄傲。
什么是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地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看世界杯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压’马路,从张承志家里走到李陀家里,在李陀家楼下买了西瓜,在路灯下边吃边聊,然后又沿着朝阳门外大街走到东四四条郑万隆家里的时代,”作者如是说。在八十年代,人们可以很清贫,但是不能没有激情。无论对知识,还是对人都有一种美好的单纯的渴望。人际关系没有那么复杂,活着没有那么累。对八十年代的感情,可以说是无法替代的,所以作者说,那个时候的感觉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还“敬请读者原谅”。虽然如此,关于那个年代的文字还在,所以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窥到那个时候,那些作家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写作中的心理轨迹。我们甚至可以揣测,作者也许正透过这些文字来遥祭那个被激情燃烧过的岁月。
由于身处那个年代,和那些作家都是熟悉的朋友,所以作者在写这些作家的时候显得游刃有余,从容闲淡,下笔之处,活生生的人物出现的在我们的周围,无论对他们的生活评点,还是对他们作品的解读,都具有了入木三分的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作家笔记”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名人佚事的表面叙述,更加具有了一种史料的存在价值。指出这一点并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之前已经有敏锐的学者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比如其中的《接近阿城》就早已经被收录到上海学者王晓明主编的盛名一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中了。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对作者的肯定,也是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致敬: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超越那个激情横溢的年代。
说完了八十年代,为了公平以及平衡起见,我想我也应该谈谈“其他”——关于后40篇“有关品质”文字。坦白来说,和仔细的阅读那些“作家笔记”不同,后面的许多文字我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一翻而过,不是我有意的节省时间,而是有些东西,比如音乐、比如考据、比如圆舞曲,我都是门外汉。人们都说,行内人瞧门道,外人瞧热闹。我倒是很想瞧这个热闹,但是我得坦言自己学识浅薄,愚钝之至,就是热闹也没瞧出来。虽然如此,就是通过那些关于宋词、关于历史中的杨贵妃和袁崇焕、关于克尔恺郭尔的恐惧与颤栗、关于卡夫卡、茨威格以及外国文学的简短的分析与评价,也能看出作者是如何的煞费苦心,想在简短的千字左右的文章中,坦明自己的观点。我真的十分惊异作者的学识,博学自不待言,但是最为难得是在博学之外还要有入木三分的深刻。虽然是“作家笔记及其他”中的“其他”,但在这“其他”中不但没有看到作者的轻视,反而更加表露了作者的学识和智慧。至此,我才恍然大悟:这“其他”不是对“作家笔记”可有可无的点缀,反而是它最为精心的延续和继承。
书名:作家笔记及其他
作者:朱伟
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定价: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