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2月 22.00元
国内文学界最近的大事之一是发现木心。
因为敢于批评,加上文字不错,陈丹青以一本《退步集》赢得许多读者的欢迎。今年元月,陈丹青乃鼎立举荐他老师木心的作品。他说:“我写书,我出名,就是妄想建立一点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原来,陈丹青把自己当成一座桥,为的是引进这位在美国用中文写作的“大师”——按陈丹青的意见,木心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他说,木心先生可能超越了鲁迅构建的写作境界,是我们时代惟一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你当然可以怀疑陈丹青的眼光,因为他的本分毕竟是画家,而非文体家。可是如果你听到作家陈村说自己读木心的《上海赋》“如遭雷击”,又说:“不告诉读书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对美好中文的亵渎。企图中文写作的人,早点读到木心,会对自己有个度量。木心是中文写作的标高。”你还能无动于衷吗?《南方周末》推出木心的时候,还把作家阿城当成木心的学生,后来阿城来信澄清,说不是学生,但木心的文章他是欣赏的。
海外(本文所指包括香港、台湾——下同)真是藏龙卧虎,隐藏着不少中文写作的高手。不说那个自吹500年白话文写作第一的狂人,这些年,我们先后见识了梁实秋、董桥、胡兰成这样的大家,现在又添上一个木心。广西师大出版了木心的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经陈丹青和陈村的促销,市场极好。我没有买到这本书,只在网上读了其中的几篇《上海赋》,还读了半本他的《琼美卡语录》。倒没有像陈村那样“如遭雷击”,但他文字的确极好,雅洁而内蕴丰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叙述的从容和精致,国内作家很少具备这样的品质。
木心的简历如下:本名孙璞,1927年生,浙江桐乡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1982年移居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著有《散文一集》、《琼美卡随想录》、《即兴判断》、《温莎墓园》、《素履之往》、《巴珑》、《会吾中》等。
我觉得,木心的优势是从小接受了传统私塾教育,又得益于纽约的国际视野。自鲁迅提倡“不读或少读中国书”后,落实得最彻底的大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充满鄙视并且无知;又因为政治原因,对西方文明同样充满鄙视和无知,后果显露出来,就是造成了几代浅薄的作家和读者。相形之下,反倒是不曾烧书不曾批儒的海外华人社区,延续了传统文脉,显得人文底蕴相当深厚。这些年被介绍引进的散文大家如梁实秋、余光中、董桥、胡兰成,无一例外,均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让大陆文学界望洋兴叹。我们才发现,传统也是美的。
我去马来西亚旅游,马六甲一家小酒店的华人女服务员拿起笔给我画游览地图,写在纸上的,是笔画复杂中规中矩的繁体字。我不但感动,而且惊叹,心想大陆的许多中学生怕不认识那几个繁体字,更不用说写了。她没受过多少教育,因为当地华人子女从小就要读华文,学了几年。我想她也许能够随便拿起一本线装书阅读,了无障碍,而国内许多大学毕业生未必能。
子曰:“礼失求诸野。”上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在本土衰落,幸好海外还有许多华人社区,为往圣继绝学,并且向我们展示什么是纯正的中文写作。虽然不乏讽刺意味,却是一件幸事。
木心是非常出色的散文家,这是无疑问的,但他是否如陈丹青和陈村所推崇那样伟大,我读得太少,尚无法断言。这些年,学贯中西的海外作家往往以娴熟典雅的语言能力震慑国人,本土作家往往因此自卑。其实,语言并不是最重要的,纯正也只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文学品质,适宜写作美文。即使语言笨拙一点,只要有力,并不妨碍伟大——伟大的汉语文学可不仅仅是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