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泡沫式繁荣”背后的浮躁之风

“中国小说排行榜”近日在济南揭晓。一些文学评论家及学者齐聚济南,对当下文坛出现的“泡沫式繁荣”提出了批评质疑,在当今喧嚣、浮躁的文坛传递出一种冷静、理性的声音。

“多产并不意味着繁荣”

据中国作协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长篇小说的产量都在1000部以上。2005年,加上网络作品,长篇小说更是达到3000部左右。然而绝大多数属过眼烟云,还没有击荡出涟漪,就已沉到了水底。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汤吉夫说:“多产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繁荣,其中有很多是面向需求它的读者产生的庸俗甚至低俗之作。一些读者对文学的需要并不是文学本身,不是精神的、价值的、审美的营养,而是刺激、惊险、凶杀等东西,这些不是文学,而是文学的敌人和对手。”

“一年出1000多部小说,我看的也就几十部,真正好看的小说太少了。”文学评论家雷达说,“现在一些作家写得比较多,生怕写少了被遗忘,但是产量一多,质地就不那么扎实,积累就不那么丰厚,人物、细节就不那么精致,耐不起长久阅读,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骏涛说,一些潜心文学创作的严肃作家在市场大潮的裹挟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浮躁心态或浮躁之作。让人困惑的是,有的作家本来不是很高调,但也赤膊上阵,站出来对自己“让人失望”的作品鼓吹、炒作。

“很多作家陷入焦虑之中”

据了解,在文学创作圈,一年创作3部长篇小说的不乏其人,小说进入了一个批量制作的时代。“一个作家如果在市场上没有足够的份额,没有相当多的产品出现,就很可能被别人遗忘,这种焦虑感压迫着作家,所以只有拼命地写”。

雷达说,造成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怪作家。现在是大众传媒时代,书本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书是“十年磨一剑”,力求打造成经典,现在的书成了商品,而商品的一个特性就是喜新厌旧,要追逐时髦,吸引眼球,所以书的更换率和淘汰率急速加快,作家如再像原来一样10年、20年写一部小说,就跟不上书刊业的步伐。

雷达认为,文坛的浮躁现象源于两个尖锐的矛盾,一是出产的压力和“库存”不足的矛盾。很多作家“库存”早就空虚了,不但生活积累,连知识的积累也越来越匮乏,没有时间充电、读书,也不能沉到生活底层,只能闭门造车。另一个就是市场要求出手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规律发生了极为剧烈的矛盾。市场不断地推陈出新,文学作品新陈代谢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创作有一个不变的规律:不下功夫苦心经营、深刻体会,不可能出精品力作。很多作家身陷这两大矛盾中,精神焦虑,以致“虚脱”甚至“休克”。

中国文学缺什么?雷达说:“缺钙,缺思想,缺精神资源。”

雷达说:“我真想对有些处于虚脱、休克状态的作家坦诚、同情地说,你以为你写得多是对社会的贡献?其实你写得少甚至是暂时不写,才是对社会的贡献。不要再拼命写作了,该停一停了!”

“文学成了消费对象”

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介入,网络的一切特性也开始渗透进文学,使得文学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广东商学院文学教授江冰说,互联网之于文学是“双刃剑”:一方面使文学回归平民,消解了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文学由道德训诫者变成抚慰者,成为人们的消费读物;另一方面,与市场化相伴生的就是文学精神滑坡、价值游移、传统消解。

当下的文学形成了两大消费群体,一是白领小资,二是中学生和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是文学消费的主体。以利润为追逐目标的出版商也瞄准这两个群体,不断推出适合他们阅读趣味的作品,大肆宣传炒作,制造书市“热点”,使一些人少年得名,他们的作品发行量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册,使得作品发行量一般为两三万甚至几千册的严肃作家自叹弗如。可以说,出版商的“造星工程”助推了文学的娱乐化、消费化进程。

江冰说:“当对作品优劣的判断简化成了码洋、点击率、出版量,用金钱来衡量一切时,短期行为、泡沫行为就不可避免。”

浮躁之风已经侵害到文学的肌体。正如陈骏涛所说,作家不能只盯着市场,总处在浮躁中是永远不能产生精品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