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与白烨:吵不明白,得打!

□李炜

身在新浪BLOG,自然对周围邻居的事也要关心一下,虽然他们可能是住在别墅区,但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

新浪很热闹,小韩与老白死掐了。本来死掐的双方一个号称去玩赛车了,一个闭门谢客撤博明志。

可戏还没散,看不见的战线又起硝烟。一个避开网络,在“主流媒体”上发表见解;一个开始釜底抽薪,断老白的后路,“看看纯洁的老白当年都干过啥?”

恋人语言不通如何吵架?

对韩白双方之争,我没有什么好评论的,毕竟跟双方都不熟悉,包括作品。然而,却有一个我朋友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我的朋友,有理想,有抱负,自小就有一个宏伟目标:一定要娶一个金发碧眼的洋女为妻。年轻时一直没有机会,也没有这个自信(自信来自于能力),只好勉强与国女结婚。人到中年,事业有成,身家超过了八位数,更可喜可贺的是,与国妻离婚了。

于是,童年时的梦想再一次浮上心头。天遂人愿,结识了一个西班牙女子,年方二十六,身材窈窕、金发碧眼、唇红齿白、眉目多情。朋友大喜过望,如沐春风,准备就此梅开二度。

然而,一个障碍出现了,西女只会说西语,朋友只会说国语。刚开始时,有翻译帮助沟通,但两天之后,感到翻译有些碍手碍脚,于是开始了没有翻译的恋情。

双方在一起时还好办,毕竟有一些身体语言是国际化的,身体也是兼容的。可是没到结婚的火候,不能天天在一起搞身体语言。西女回国工作了,麻烦就来了。恋爱还得继续谈呐,只好借电话传递感情。

我曾经目瞪口呆地观摩过朋友与其女朋友之间的越洋恋爱电话:

拨号,接通。

中国方:HELLO,西班牙方:HELLO。(这是他们之间能互相听懂的仅有的两个单词之一,还有一个单词后面再用,省着点。)

于是,我方开始中文讲,在中文的间隙之处,对方适时地接上,开始用西语说话,双方各说各的,依此类推,五六个回合之后,双方应该是不约而同的看看表(对方看没看是我猜的),然后,中方恰到好处地说:BYE鄄BYE,西方也说:BYEBYE(仅存的一个双方能听懂的单词),于是朋友一脸幸福地挂机。

朋友的越洋电话,有一段时间成为了当时朋友圈内的经典节目。酒过三巡的时候,总是语重心长地劝:“恋爱是谈出来的,要多沟通呵。”于是朋友接受劝告,掏出手机。

跨国电话恋情持续半年之后,问朋友进展如何,何时赴西天娶妻。朋友摇摇头:不娶了,分手了。

问其原因,朋友说:这女孩是不错,可我们在很多事情上观点差别太大,电话里就总吵架。我与前妻就是天天吵架吵离婚的,再找一个天天吵架的,重蹈覆辙呵。

朋友的话我到今天都没想通。没有共同语言我能理解,而且太没有了。但电话里总吵架是如何吵的?可惜没有观摩到。婚后如何才能天天吵架呢?

想不通。真有这么吵架的人!

等韩白之乱发生了,我才发现,还真有这么吵架的人。

吵什么呢?根本就不是一个系统的,讲的不是一种话,互相谁也听不懂谁,这架吵的。

小韩本来就看不上你那个文坛,都说“文坛是个×”了,老白何苦在那里满怀深情地说:再努力几年,我们等着你成为文坛后备军呢。

小韩要是真的对“主流×文坛”不屑一顾,老白说你“不是主旋律,没有进入主流圈”,正是夸你呵。

小韩的那些系列语气助词,老白也别生气,你既然对“80后”研究得如此深刻,应该早就知道他们的语言习惯与风格,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社会现实。看来,还是研究得不透呵。

小韩既然对老白的研究水平、思维方式根本不以为然,就干脆不以为然到底,何必劳神来那么一大段“惯口”?

谁都听不懂谁,这架怎么吵?

有个西安段子,说秦人如何民风剽悍:两个西安人在西安交大门前的马路边发生口角(口角原因不明),吵了半天也没吵明白,正好一位老教授从大门里出来,饶有兴趣地看二人吵架。

二人吵累了,看到老教授,就说:“教授你是个文化人,你给评评理,你说该咋办嘛?”

教授沉思良久,最后说:“要我说,你们俩这事不是个吵的事,吵不明白,得打!”

看来,教授的思路和我那位谈异国恋爱的朋友惊人的相似。语言谁也听不懂谁的时候,得打,身体语言最好用。

打不起来?那还吵个什么劲?各干各的正事去。散场。

陆天明:韩寒很病态

从争论本身来看,事件已经越过了文学自身的界限。跟文学已经毫无关系了。文学争论发展到这一步太不像话,也太不应该!可以说是建国近六十年来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的事。这哪还算什么讨论,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帮当年的“红卫兵”拿着皮带在肆无忌惮地对待别人。这完全不是在讨论文学嘛。

白烨为什么没有权利批评他?白烨是社会公认的文学批评家,批评家不进行批评,还算什么批评家?文学作品一经发表,就应该接受社会公众的检验。我们现在的文学界,缺少的正是肯站出来说真话的批评家。大家一味地跟着市场转、一味地说好话,一味地抹稀泥,才造成一些少不更事的、自以为是“文学天才”的人如此蛮横,如此娇贵,如此地经不起批评。退一万步说,就算你是天才,也得让人家说三道四,允许别人批评。曹雪芹、鲁迅、托尔斯泰、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举世公认的文学巨匠,还有人在批评和议论,难道自认为是“天才”的这个年轻人,别人就不能评论他一下了?别人评论一下,就得经受如此下流恶毒的谩骂?这种风气如果不制止,这样的“年轻天才”再多十个一百个,中国的文坛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坛?中国的文学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

这件事出来之后,不是有很多小孩子跑到白烨的blog上去谩骂么?一直骂到白烨不得不关闭自己的博客。他们的这种做法,总让我想起当年的红卫兵,想起一些黑道上的人欺行霸市。这些小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没有人对他们说“不”的环境里。长此以往,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以为自己怎么干都是“天才的做法”,那么当他们长大起来的时候,这是很可怕的。如果让我说,白烨先生有一点估计错误,就是还把对方当成文学人来对待了。我的感觉是,现在不是跟他们谈文学的时候,而是应先跟他们谈做人,实际上,现在连谈这个问题都很困难。当然,我不赞同“80后”的这个分法。不要把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一古脑儿都分在一起,我认为这些孩子正在长大。他们总是要出现分化的,就像我们每一代人一样。事实上他们也是各种各样的。我相信韩寒自己将来也一定会发生变化的。他会冷静地来看待自己这天的这些做法。就像当年许多狂热的“红卫兵”后来都有了变化,都能正常地生活了一样。

我觉得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应该总结一点,我们的批评界怎么了?现在缺乏真正好的、发自内心的、出于关怀的文学批评。市场左右了很多,很多作品出来大家都不看,批评家也没有发出自己客观的声音。韩寒的作品,有他独到的地方,有我们这些人写不出的东西。但是单论文字,坦白地说,我认为并不好,最起码也不是那么的好。这也难怪,他也就是十七八岁嘛,又没有读多少书,他所能知道的也就是一个中学校园里的那点事。但世界很大,岂是一个小小的校园就包括得了的?!现在捧他的也就是一些十来岁的孩子,但十来岁是要长大的,是要变化的。如果一本书只能让今天十来岁的孩子喜欢,其实是很局限的事。这一点,等韩寒长大一点,他自己一定也会明白的。他会懂得,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一本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但现在,愣就是没有人愿意真诚地向他指出这一点。这种情况,其实也是很病态的。不止发生在韩寒身上。至于怎么办,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好好考虑一下。

我坚定地站在韩寒一边

□斑斓虎

首先声明,在韩白口水战中,我坚定地站在韩寒一边。

我是上世纪70年代的,可我知道70年代有精华也有人渣,有大师也有大头。白烨先生拿年代定义人,本身就非常荒谬,而鼓吹什么“立法”更是荒谬至极。

人是有差异的,评价某个人、某个群体是文学批评家的分内之事。批评家最忌讳的是道德上的优越感,这可能造成结论的不公正。所谓文学批评,不是家长批评儿子,老师批评学生。无论你如何不喜欢一部作品,如果你想“批评”的时候,都必须把它看完,领会作者要表述些什么,这些都是很起码的要求。

可是,众所周知的是我们的有些批评家徒有其名,他们甚至没有观点,只有偏见!他们往往喜欢下定义,而缺乏论证,他们的满篇文章都是舶来的概念,而缺乏真诚。为了一些利益,他们甚至甘愿做某些人的吹鼓手。不被公众鄙视,给个理由先!

你可以反对,如果你的反对真诚;你可以吐吐沫,如果你有吐吐沫的理由;你可以拍板砖,如果你自认为面对邪恶,但是你个人没有资格支配公共权力。你自己不舒服,就要大家“立法”,套用本山大叔的一句话:你以为你是太阳啊?

我一直很怀疑一些“精英”的民主素养,他们不过是玩弄规则的伪君子和真小人,他们只不过是华山派的岳不群们。事到临头,他们抡起大棒就砸人,比流氓还下作。不过毫不奇怪,他们就是当年的“红卫兵”。

每个年代的人都不完美,都需要总结自身的得失。不过任何人都没权力支配别人的命运。白先生唯一可做的就是:如果您认为韩骂了你,您也可以骂他,骂得过就骂,骂不过闪人;您觉得委屈,赶紧起诉,但是您没有资格鼓吹“立法”,法不是给您一个人立的。

某种程度上,民主应该有容忍骂街的雅量,骂街是民主的初级阶段。如果禁止骂街,我们是不是又要重返那种兵营似的生活?公权绝对不可以介入禁止或者鼓励骂街的程序,我们不要忘记“文革”是怎么来的。何况,“立法”就能保障这个沦丧社会的“谦谦君子之风”吗?!

80年代的人们,缺点虽然不少,但是他们最大的优点是真诚、自由,也就是不装逼。

习惯装逼的人们,请远离不装逼的生活!

网友留言

孙锴:

我不想说一个不算成熟人的弱点,我只想说背景是两个社会原因:1、中国文坛自身的弱点,文化市场造就了80年出生的作家,表明了中国文化的脆弱和国人对文化认识上停留在表面现象。炒作是文坛中最大的弊病。古语:“德要早修,书要晚著”是很有道理的,价值观的不成熟,导致言行的不轨据。所以我说:“不要把叛逆当成性格”!我还说:“争论不是骂人,百花齐放,不是百骂成钢”。2、另一个是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现在80后的叛逆大多来至于家庭的过分溺爱。试想,白先生也是疼爱自己孩子的,疼爱时间长了,一旦说了孩子得不足,那您不是自找没趣么。独生子女教育背景下的悲哀。唯我独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