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有许多与意识形态有关的反人性的爱情悲剧。但是,像杨沫跟张中行那样的经典故事,还是比较少的。杨沫真是太了不起了,可怜她至死都不明白她遇到的是一个什么人。这个情境真是太绝对了。他们俩人都已经作古,现在,根据他们所留下的只言片语,人们可以判断,这两个人除了在恋床上,在别的方面,简直使用的是两种语言。
杨沫至死都是一个革命丫头,不要看到杨沫的头上的白发,她至死都摇着革命的羊角小辫。穿过五十年的岁月,从秋水盈盈到布满尘翳,都是一根筋在看她的那位不动声色的情人。写过《青春之歌》的革命女青年和革命小老太婆,写过江华和余永泽的红色婢女,一辈子只读懂了写在那个抛开发妻到全国最高学府去求学的“少学究”,那个跟自己同居并生下孩子的家伙额头上的标签:负心,落后。
负心,主要是一个与情感相关的事实判断,那关系到两个人永远不足与外人道的秘密,我们不知道他们谁先负谁,怎么负的,我们不好说什么。不过,有一个说法,是杨沫怀着张中行的孕,回老家还是什么地方去,发生了什么情况,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自负其才的张中行可能要“负心”了,而且,永辈子不说这个,也符合张中行的个性。
落后!落后!!这是男女之间最没意思,最空洞的“指控”。
二十世纪,特别是后半叶的中国,“落后”的意思不是指没有看过周星星,反对超女,不会恶操——事隔代际,这个词已经需特别注释一下了。
写到这里,我几次想用成都骂女人的一句话,因为想不到更贴切的形容,但我知道不能骂人,这话叫“瓜婆娘”。如果去掉这个词的感成份,实事求是地说,杨沫就是那个年代“最瓜的婆娘”。任何时代的“瓜婆娘”都可能写一本书去影射自己的情人,但是,只有那个年代的“瓜婆娘”才能弄出个江华和余永泽来。
这本书毒害了多少善良之辈,无法估量。我在念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有人神秘兮兮地拿来一本前面掉了好几页的纸张发黄的破书,那是一个春天,春雨淋湿了少年的整个世界,落花遍地,我立刻装病,躲在学校宿舍,乱草堆的床上,看了一天。同学们出去玩去了,据说有一个个子娇小的女同学从有桐子花的树上掉下来,没有摔到什么,但我觉得出那个洋相怪可怜的,比林道静还可怜——我当时就可怜那本书中的林道静,同时,我觉得我要做一个余永泽,目的是为了不让林道静爱上。这个情况,前不久讲给一个晚生听,她不太相信,不相信也没有办法,我现在都有点不相信了,但那是真的,少年情怀就是那样奇妙。
应该不相信我,应该相信有无数人为了林道静奔江华去了。
回过头来看张中行怎么看杨沫。
张中行说:认定负心,是人各有见;认定落后,是人各有道。关于“道”,张中行还说过,杨走的“信”的路,他走的是“疑”的路。
这完全不平等,这是上帝在看人,在怜悯人。或者说,跟上帝不一样的是,张中行可能是表面怜悯,内心不满或者得意,总之,应该有很大一个“内心”才对,不然,一个人要多大的坚持,才能做到与自己青年时代同居并生子的女人老死不相往来,人家死在前头,也不去做最后的告别。
一个被传为经典的情节是这样的,文革时期,有“外调”人员去找张中行,了解杨沫的历史情况——按照革命逻辑,革命是一报还一报的,杨沫也就有了这一天。据传,张中行写了一个材料,内容是,杨沫直爽,热情,真的相信她的信仰,并为之奋斗。这玩艺儿在当时对杨沫可有好处了,说是杨沫后来看到这个材料,专门写信去表示感谢。
这就要看杨沫是出于什么心思表示感谢了,如果是从材料的效果,给她带来了保护,好歹礼貌地感谢一番,是不错的。但是,看起来恐怕不是。恐怕是杨沫认为张中行真的在爱护她。
这是怎样一对怨偶啊。一个根本听不懂另一个的话了。按照张中行的逻辑,说你“信”,说你的那个玩艺儿,假信倒还有说得过去,说你还是真信,那就是在骂你了。杨沫你知道吗?
张中行是多么可怜和怨恨杨沫啊。
而张中行是如此的薄情寡恩,如果他不是天生这样一个人,只能说是杨沫把他的心伤透了。要知道,在亲情,友情,爱情之间,他至死都选男女之情为最重要,他是这样一个重“情”的人。
杨沫至死都是一个革命丫头,不要看到杨沫的头上的白发,她至死都摇着革命的羊角小辫。穿过五十年的岁月,从秋水盈盈到布满尘翳,都是一根筋在看她的那位不动声色的情人。写过《青春之歌》的革命女青年和革命小老太婆,写过江华和余永泽的红色婢女,一辈子只读懂了写在那个抛开发妻到全国最高学府去求学的“少学究”,那个跟自己同居并生下孩子的家伙额头上的标签:负心,落后。
负心,主要是一个与情感相关的事实判断,那关系到两个人永远不足与外人道的秘密,我们不知道他们谁先负谁,怎么负的,我们不好说什么。不过,有一个说法,是杨沫怀着张中行的孕,回老家还是什么地方去,发生了什么情况,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自负其才的张中行可能要“负心”了,而且,永辈子不说这个,也符合张中行的个性。
落后!落后!!这是男女之间最没意思,最空洞的“指控”。
二十世纪,特别是后半叶的中国,“落后”的意思不是指没有看过周星星,反对超女,不会恶操——事隔代际,这个词已经需特别注释一下了。
写到这里,我几次想用成都骂女人的一句话,因为想不到更贴切的形容,但我知道不能骂人,这话叫“瓜婆娘”。如果去掉这个词的感成份,实事求是地说,杨沫就是那个年代“最瓜的婆娘”。任何时代的“瓜婆娘”都可能写一本书去影射自己的情人,但是,只有那个年代的“瓜婆娘”才能弄出个江华和余永泽来。
这本书毒害了多少善良之辈,无法估量。我在念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有人神秘兮兮地拿来一本前面掉了好几页的纸张发黄的破书,那是一个春天,春雨淋湿了少年的整个世界,落花遍地,我立刻装病,躲在学校宿舍,乱草堆的床上,看了一天。同学们出去玩去了,据说有一个个子娇小的女同学从有桐子花的树上掉下来,没有摔到什么,但我觉得出那个洋相怪可怜的,比林道静还可怜——我当时就可怜那本书中的林道静,同时,我觉得我要做一个余永泽,目的是为了不让林道静爱上。这个情况,前不久讲给一个晚生听,她不太相信,不相信也没有办法,我现在都有点不相信了,但那是真的,少年情怀就是那样奇妙。
应该不相信我,应该相信有无数人为了林道静奔江华去了。
回过头来看张中行怎么看杨沫。
张中行说:认定负心,是人各有见;认定落后,是人各有道。关于“道”,张中行还说过,杨走的“信”的路,他走的是“疑”的路。
这完全不平等,这是上帝在看人,在怜悯人。或者说,跟上帝不一样的是,张中行可能是表面怜悯,内心不满或者得意,总之,应该有很大一个“内心”才对,不然,一个人要多大的坚持,才能做到与自己青年时代同居并生子的女人老死不相往来,人家死在前头,也不去做最后的告别。
一个被传为经典的情节是这样的,文革时期,有“外调”人员去找张中行,了解杨沫的历史情况——按照革命逻辑,革命是一报还一报的,杨沫也就有了这一天。据传,张中行写了一个材料,内容是,杨沫直爽,热情,真的相信她的信仰,并为之奋斗。这玩艺儿在当时对杨沫可有好处了,说是杨沫后来看到这个材料,专门写信去表示感谢。
这就要看杨沫是出于什么心思表示感谢了,如果是从材料的效果,给她带来了保护,好歹礼貌地感谢一番,是不错的。但是,看起来恐怕不是。恐怕是杨沫认为张中行真的在爱护她。
这是怎样一对怨偶啊。一个根本听不懂另一个的话了。按照张中行的逻辑,说你“信”,说你的那个玩艺儿,假信倒还有说得过去,说你还是真信,那就是在骂你了。杨沫你知道吗?
张中行是多么可怜和怨恨杨沫啊。
而张中行是如此的薄情寡恩,如果他不是天生这样一个人,只能说是杨沫把他的心伤透了。要知道,在亲情,友情,爱情之间,他至死都选男女之情为最重要,他是这样一个重“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