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动中国人物”排行榜上,坚持不懈带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的大学生洪战辉高居榜单首位,诚然,洪战辉理应得此殊荣,他坚韧的品格、高尚的品质以及乐观的态度正是现代社会中所缺乏的,通过他的事迹,全民族又一次进行了精神养分的补充。但同时,却不知道通过这起新闻事件,是否也为相关只能部门敲响了一记警钟?
仔细翻阅洪战辉的事迹不难发现,在他同妹妹的求学和生活过程中,常常不得不为了高额的学费而苦恼,甚至在途中产生过弃学的念头。可以想象,当你我普通老百姓都在为如此学费高呼承受不起的时候,洪战辉当时面临的问题是何等的艰难。在看国内的教育,被冠上经济二字的教育业俨然成为了一个为学校、为部门创收的肥缺,数不胜数的豪华大学城、昂贵的书本逐渐给课堂的大门设置了一个有钱请进,无钱莫入的门槛,不知教育主管部门在发出向洪战辉同学学习的号召时,是否明白他们就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呢?
再看另外一个感动中国人物刘念友老师的事迹,每逢假期,他都会到镇上煤矿下井挖煤。不了解原委的人,立马都会有个疑问,老师去挖煤干吗,不务正业找外快?原来他挖煤挣的钱除了供儿女上大学外,就是给自己班上的贫困生交学费,而自己却天天吃白开水泡饭和咸菜。刘念友是一个小学老师,其学生正应是享受国家义务教育的年龄,何为义务?就是必须履行的责任。而在刘念友从教的年月中,肩负着本不属于自己的“义务”,当我们现在为他而感动时,之前本应负起这些义务的相关职能部门又去了哪里?倘若这些让我们感动的因素来源于职能部门与普通民众的“角色互换”,这将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个巨大的悖论和嘲讽。
通过洪战辉和刘念友的感动事迹,反映出了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生活状态,一个个富有悲剧色彩的角色,也引出了无数的洪战辉、刘念友们的现实遭遇。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感动之后的泪水,而是穿过泪眼之后去发现,去作手解决那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就如同洪战辉与郑州大学学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所说,“如果大家把我当作偶像,那说明大家都没有做到,那就是我们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