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鼎山:新书揭露白宫伊战内幕

● 三位名家的书,从各方面诉说白宫高层决策内幕、人事矛盾,布殊不重视不同意见不面对现实,致使伊战一路错下去。

近数年来美国几十本批评布殊与伊战的书籍中,以最近出版的伍德沃德( Bob Wood Ward )的《拒认现实的心态》( State of denial )最引起广大注意,也最有影响。单是书名就一下子表明了总统与其僚属不愿正视伊战现实的心态.作者乃是揭破尼克松总统水门丑案的名记者,在伊战初期,他确曾写过两部讚扬布殊主战决意的书,因此,新书的突然转向而大加批评,更令读者注目。这书是花时两年採访许多重要人物的结果。

在这本书中,布殊被描写为一个急躁、被动、一知半解、在智力上不具好奇心的领导者,而他所领导下的作战内阁也是颟顸无能。他的宗教信仰令他对战局採取了必胜态度,不愿重新考虑已作的各项决定。在二○○二年《布殊作战》( Bush At War )一书中,作者曾讚扬布殊决断而有远见。但此本新书书名即表明布殊对伊拉克越来越糟局势已落入否认现实的心态中。他坚持绝不撤退美军,甚至说,「即使我已到了只剩有劳拉与巴尼支持我的地步。」劳拉是总统夫人,巴尼││是总统的爱犬。

作者对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看法也同样苛刻,把他描写为一位骄横强项、紧握控制的首脑,不愿承担国防部失策犯错误的责任。到了今日,他还坚持轻骑快马的军队乃是最有效战策。他的固执甚至引起劳拉担忧.据书中报导,总统夫人曾要当时白宫幕僚长卡尔德( Andrew H . Card )催促总统将他去职,以免他的做法损害夫君声誉.但是副总统切尼则替拉姆斯菲尔德在总统面前撑腰。

指白宫高层无人说真话

《拒认现实的心态》中,各种有关重要人物的轶事众多,例如:当时联合参谋总长迈尔斯将军( Gen Richard B . Myers )乃是国防部长的应声虫,不敢自出主张;前CIA首脑邓乃特( George J . Tenet )虽然相信发动伊战乃是大错,但从未向总统陈述自己意见,现任国务卿、当时乃是国家安全顾问的赖斯女士被描写为对总统惟命是从,承当了不能胜任的计划与协调各机构合作任务。伍德沃德举一个后来最令人痛心的例子:二○○一年七月十日,九一一惨案发生前两个月,邓乃特偕CIA反恐怖专家前往白宫,向赖斯警告,根据各项情报,恐怖份子即将侵袭美国,但是赖斯似漠不关心,将他们轻易打发.

根据作者的形容,高级官员中几乎没有人说真话。政策鉴定的传统过程应包括有条理的仔细分析与讨论,但是这样过程完全被忽视。专家们与高级将领建议了添加作战军队以及战后治安计划,都被白宫与国防部例行常事地置之不理,所谓战略都好像是即时凑成,没有细细考虑.官方常把战况形容为非常乐观,而反指控新闻报导只是强调负面性的。早在二○○五年二月,赖斯密派国务院亲信扎里考( Philip D. Zelikow )前往巴格达调查。此人回来向赖斯作秘密报告中有谓:「伊拉克乃是一个没有成效的国家」,暴乱不断,政治剧变。

虽然近来暴露白宫内幕的书籍众多,但是伍德沃德新书确有额外信息。例如,他指出,富有越战经验的前国务卿基辛格乃是白宫常客,经常与布殊、切尼商谈,对布殊战略很有影响。他鼓励他们把伊战持续下去,绝不退却.他的名言是:「取得胜利是唯一有意义的撤退策略。」

伍德沃德为写此书所採访的要人很多,此次,布殊虽拒绝接见,但他所用材料来源最多的来自邓乃特、卡尔德、前副国务卿亚米塔奇( Richard L Armitace ),老布殊白宫国防顾问斯罗克洛夫特( Brent Snowcroft ),以及前沙地驻美大使班达王子。由於此书揭穿布殊白宫的幻想,有的评论家以为作者写此书乃是在反悔以前两书过份捧扬布殊。伍德沃德对拉姆斯菲尔德不愿认错的态度特别反感。书中也证实前国务卿鲍威尔与国防部长之间的不和,但后者取胜。当布殊嘱幕僚长卡尔德向鲍威尔表示要他辞职时,鲍威尔答道:「如果我走,他也要走。」结果当然是拉姆斯菲尔德不走。

作者也未能获得切尼的同意採访.但在他笔下,切尼对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人武器仍有信心。他的固执与他对拉姆斯菲尔德的支持成为布殊坚持主战不变的骨干。(在战争初期,切尼甚至会在半夜三更用电话质问负责在伊拉克寻查大规模杀人武器的官员)。在总统办公室接见曾在伊拉克服务回来的官员作报告时,总统好像是高高在上的国王,周围坐了副总统、国防部长,国务卿等僚属,布殊很少主动发言,偶然问问有何好消息,生活情况等等。他好像不懂实况,没有好奇,从不追问战地有何重要发展。他态度随便,喜欢谈笑,一个重要会议有时犹如社交集会。

从民间观点看来,可虑的是:虽然各项情报都证明伊拉克局势恶劣,军民死伤越来越多,反美情绪越来越高,布殊、赖斯以及其他官僚还是不断表示乐观,展望最后胜利的到来。

向民间说谎的种种方法

另一本同样佔畅销书榜最高位置的新书是佛兰克。瑞奇( FRANK RICH )所着的《最大编造故事的销售》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Sold) ,副题是「从九一一到卡特林纳时期说实话美德的衰落」(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ruth From 9/11 To Katrina )。作者乃「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瑞奇原是纽约最具势力的剧评家,一言半语的批评可以关掉一齣新剧的上演。他厌於专写剧评后,改职替「时报」写时论专栏,每星期日一次,所写文章较一般每周两次的专栏长过一倍,尽可能使其畅所欲言。由於他的见解精闢,文字犀利,极受读者欢迎。这本新书可说是他对「九一一」以来美国时势的总评.书名原意是「最大的谎话」,可见作者对布殊政府意见的严厉。

在历史上,美国各届总统都说过谎话,约翰逊总统就是用越盟攻击美国兵舰的藉口来鼓动人民支持越战。瑞奇新书评述了布殊白宫向民间说谎的大规模而有条理的作法,包括用钱购买记者、伪装的摄影记者,情报的歪曲,捏造作战英雄来博取民众同情,僱用公关专家写有利政府的时论等等。书的主题是「伪造的现实」,并非政治局面的分析。瑞奇当然是个反对布殊的自由派作家,他指出白宫政治顾问卡尔罗芙( Karl Rove )在幕后的摆弄,他也指出,副总统切尼及其麾下的所谓「牛康派」谋士早在「九一一」惨案发生之前就在谋划单面侵攻伊拉克。布殊听信了牛康派的理论,以为将民主搬入中东,改革阿拉伯国家政体,即可解决了恐怖份子到处作乱的问题.

伊战局面的混乱已证明牛康派理论错误.瑞奇论争要点是布殊政府不但伪造发动战争的理由,而且不断声言胜利将即在望。切尼在二○○一年底即开始告诉记者,伊拉克与九一一劫机毁楼的恐怖份子间有密切关系「已有确实明证」。切尼说他对萨达姆拥有核子武器,也「毫无疑问」。这些,以及其他种种谎言,今日已证明毫无实据。但是当时甚至自由派刊物「新共和」也听信了,写社论主战。战争初期的一项重要新闻是女兵傑西卡的「英勇事蹟」,国防部甚至向各电视台供应突击队在医院救援傑西卡的录影片映出,其实乃是伪造。而布殊在林肯号战舰上穿了全副空军戎装,大踏步走向扩音器报告「任务已告完成」( Mssion Accom Plihed )的做戏场面,今日被人讥笑。

使我们公民痛心的是瑞奇所提的几个问题:这些情事怎会发生?世界各国中规模最大、行事最认真的美国传媒界怎会如此轻易听信政府谎言?美国人民对甚么一向是富具怀疑的,此次如何会如此容易受骗?(我还记得,不久前故世的美国名作家苏珊。桑塔格曾指出,世界反美风气之盛,乃是由於美国外交政策。此言一出,此位受各国崇敬的女作家,立时成为被人咒骂憎恨的对象。)

美国一般传媒时常被极端右派份子指骂为左派、亲共(?)、为虎作伥,好像一个报纸编辑先必须证明他是爱国的。但是当然,他的任务是发佈有实据并经过谨慎考虑的新闻真相。但是有的被视为左派的报纸还是轻易听信政府宣传,最后不得不依靠真正是左派的刊物如「纽约书评双周刊」,「国家」周刊之类来指明。

政府欲要控制言论的伎俩不禁令我想到中共的压抑手段。据瑞奇言,用「爱国」来作威慑只不过是伎俩之一,当编辑的往往被处在编发新闻须作辩护的僵势。共和党当政者往往攻击一般传媒界的偏见。瑞奇举出一个例子,某次切尼在电视节目与一名叫A。威廉姆斯( Armstrong Williams )的时论家出现,两人一起攻击报纸与其他媒介抱有亲民主党的成见。不久,消息传出,威廉姆斯原来乃是政府出钱购买的伪装的新闻从业员.瑞奇的箴言是:「真正的新闻业越是摸索不定,政府越易用宣传品来填满真空。」瑞奇与伍德沃德所不同者是前者是发表个人意见的时论家,后者是个与採访对象有交往的记者。前者发表言论,后者只能作据实不偏的新闻报导。

鲍威尔新书:越战经验不受重视

读过两位新闻从业员对布殊政府的印象后,我不免要想知道一些官方内部的看法。恰好前国务卿鲍威尔的传记刚刚出世不久,我约略翻阅一下,知道一些大概。新书名《军人:柯林。鲍威尔的一生》( Soldier: The Life Of Colin Powell )作者乃是「华盛顿邮报」副总编辑凯伦。狄杨( Karen De young )。

我们都知道,在布殊的「战争内阁」中,鲍威尔是惟一主张小心从事、不要贸然开战的一员.但是在布殊的亲信僚属中,鲍威尔好像是局外人,受切尼与拉姆斯菲尔德蔑视。因此我们不免发问,当他发现自己的忠告无人接受时,为何不提出辞呈?为何不向总统苦谏,表明自己对战争的疑问?为何甘愿受辱、被切尼与拉姆斯菲尔德讨论外交政策时拒之於外?为何他不能说服布殊,点出他在越战所学得的教训:攻伊之战必须先有三个条件:一、战争目的明确;二、派遣足够军队以迅速压倒敌方的战略取胜;三、必须取得伊国人民的拥护.

狄杨在书中指出,鲍威尔原本只意在布殊内阁服务首届四年。另有鲍威尔知友说,他的军人背景令他不愿质疑总统命令,此外,他是第一个达到如此高职的黑人,因此他犹豫留职,以可给后来者的方便。国务院内外交专家相信,他是惟一在正规外交政策与国家灾祸之间的栋梁。有一位助理国务卿称,他的在职已阻止了更糟事情的发生。狄杨谓,政府人员虽在暗中捣乱,不听他的意见,他仍希望可利用自己国际声望来帮功政府;他有军人责任感,辞退无异承认失败,而他是个骄傲的人。

《军人》的上半部谈他如何从一个穷苦加勒比海移民家庭升为世界名人。他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是老布殊总统任下的联合参谋总长,於一九九五年曾写过一本回忆录。此本书的下半部才记述他在小布殊任内当国务卿的经验。作者的一部份材料另取自鲍卿亲信幕僚长威尔可逊( Lawbence B . Wilkerson )。威尔可逊替首长抱不平,对布殊政府极为不满.

鲍威尔自己曾与本书作者长谈五次,最后一次是二○○五年他离职以后。像我们这些读过好几本批评现行政策的书的人,本书内许多白宫内幕讯息我们已经熟知。狄杨的书是用鲍威尔眼光来看布殊政府。我们已经知道,鲍威尔的知识与经验极广,行政手段也不错,可是他抵不过那些一心一意要攻伊拉克的战鹰,而他又自信能够说服布殊。但无论在九一一之前或之后,他总觉得格格不入。他行事谨慎,往往三思而行,不合布殊草率鲁莽的脾性。

狄杨写道:「鲍威尔以为布殊的坏习惯是好像开车似的向死巷蒙头直冲,或是搭乘在切尼所开驶的政策已定的车中,旁边坐了拉姆斯菲尔德。不过布殊至少愿意在撞入墙壁时煞车,他似懂得国务卿会帮他把车转向。」狄杨以为这至少是鲍威尔在第一年中的看法,特别是在第一年中。

狄杨所奇怪的是鲍威尔为何等了这么久才发现了他被那些主战者隔离,他一直以为终会有机会把伊拉克危机拉回来。至於狄杨对布殊白宫颟顸的看法与近来几本书中所形容的相似:传统政策筹划程序被破坏,专家意见被置之不理,着实的讨论与分析都被避免举行。最可怜的是国务卿赖斯,她在当国家安全顾问时已成绩平平。当了国务卿后,她的官职虽高於国防部长,但反受后者轻视。伍德沃德书中谈到,她有时打电话给国防部长留话,后者不回应。后来她向总统诉怨,布殊才命拉姆斯菲尔德给国务卿回电话。鲍威尔这样评论她:「她好像是个应声虫,只告诉总统要听的话,而不告诉他所需要的意见。」

狄杨写道,二○○二年冬,国家安全理事会经常开会,讨论军事计划与外交效果,但是在座者从不讨论战争本身的正反面。鲍威尔告狄杨说,他从来没有见过一次当人人提出建议后,总统作个最后决定。鲍威尔道,他认为布殊政府行事应该有一个有秩序的、守规律的程序,而这个程序的主要障碍乃是副总统切尼。切尼不但经常与布殊相会,而且自己也没有「国家安全理事会」,帮助他供应情报。鲍威尔甚至说,总统有一种只注意最后向他耳语者的习惯,而最后在总统耳边说话者往往是切尼。

狄杨写道,国务院国务卿与副总统、国防部长及其下属之间的鸿沟慢慢扩大其间的分野不但是部门性、政治意识性,而且也是个人性的。鲍威尔不喜切尼的执拗性格,而切尼则以为像鲍威尔这类圆融灵活而又受人爱戴的人总是不可靠的。

总而言之,鲍威尔在越战时期所受经验与教训不获布殊重视乃是美国的悲剧。他最后忠告:总统政策的决定如果不先经过高级顾问的诚实讨论与商榷,终会形成祸患。

二○○六年十月十五日於纽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