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场与《红楼梦》有关的选秀“红楼梦中人”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这是有着精明的商业头脑的商人们借着重拍《红楼梦》结合蔓延全国的选秀风策划的一场绝对商业味十足却高调宣称无商业色彩的造势运动——商人不干与商业有关的事情,谁信呢!
重拍《红楼梦》,重拍《三国演义》,重拍《西游记》,重拍《聊斋》……太多的重拍,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全国人民都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怀旧潮流中,但真相是,所有的重拍都有着贪婪的商业阴谋——借翻拍不用支付版权费的经典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仅此而已,并非全国人民爱怀旧,而是被牵着鼻子一遍又一遍地重看经典著作中熟悉的情节和荧屏上来来往往的那几张片酬不菲的老面孔表情呆滞的表演。还有一个真相是,除了回味已经咀嚼得糜烂的经典,我们几无可称颂的文艺作品温暖全国人民的心灵,而这似乎给了重拍经典最好的借口。
如果说政府一直在控制经济领域的重复、过度投资,那么文化领域的重拍又何尝不是另一层意义上的重复投资?很奇怪从来没有哪个部门对这样的重复投资喊停,而对这些重复投资的买单,在几经转手之后,最后还是要落到最无辜的老百姓头上,或许中国的老百姓已经习惯这样被忽悠,但他们哪里知道,因文化消费的枯燥与泡沫化,他们被忽悠的岂只是口袋里来之不易的银子,还有被当猴耍的大脑啊!
而一个不能说是不务正业但却穷十几年之功去揭秘《红楼梦》的作家,本来谁也没把他不干写小说的主业却干起咀嚼两百多年前他的一个落魄不堪的同行的作品当回事,反正他爱干就干吧只要别嫌寂寞就行。
但或许是真的觉得寂寞了,所以他跑到央视开起了讲座,于是曝光率高了,于是全国人民终于知道有这么一个作家这十几年来一直在揭秘红楼梦,而且据说是得到了某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红学家的肯定而更加投入地揭秘着——这位前辈红学家对后辈学人的包容与宽容令人佩服,但他在学术问题的不够严肃让人怀疑他更乐意充当老好人。
这位作家当然不是惟一领着纳税人的钱还把《红楼梦》当饭吃的学者之一,只要稍加留意,你会发现把《红楼梦》当饭吃的所谓精英并不在少数。
中国人这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秉性,到底还要无聊地延续多久?
倘若《红楼梦》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许多人拿来当成博取功名或炫耀成就的跳板,那么《红楼梦》沦为文学垃圾的那一天或许已为期不远,当与《红楼梦》有关的情节和人物都因为重拍,因为揭秘、索隐、考证等名目繁多的手段而变得与历史、人祸、宫闱隐秘等有关联时,你还能说《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吗,不,应该是一部隐史——这正是揭秘红楼梦的那位作家揭秘以后让读者得出的可怕的不寒而栗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