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到能登半岛看日本海落日,却赶上阴天。名人有云,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看不见夕阳如火就看那云低浪高,景总是有可观之处。惊了涛,骇了浪,夜泊旅馆能登庄。此庄温泉池不大,水暖如汤,无色无味,浸在水中抚摸肌肤却好像涂上一层油。油然想起古人的诗句“温泉水滑洗凝脂”,登时理解了这个“滑”字。不过,倘若在日本坐实,“洗”字就不算准确,男女老少来温泉,不管其脂凝与不凝,都是下到池子里浸泡。国内有旅游须知,说到了日本必须洗净身体后入池,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日本人风尘仆仆,直扑温泉池,一泡方休,哪里顾得上洗净,他们的做法是在池边舀水冲一冲下体而已。据我长年留意,许多人冲也不过是虚应故事。他们爱洗澡,却也不至于如命。记得有一部电影,残兵某终于脏兮兮复员回家,进门第一件事不是洗澡,而是行房事。阪神大地震时难民抱怨洗不上澡,那是在吃住无忧以后,就他们的爱洗澡劲儿,也并非奢望。
“入浴”,当初日本用它翻译英语的bath,但相对的“出浴”一词很少用。在苏格拉底时代,公共浴池是雅典的社交场所。基督教反对沐浴,十字军远征,从东方带回来沐浴习惯,法国也有了浴池,但身心爽则思淫欲,浴池很快演变为妓馆。18、19世纪久居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人再次把每天入浴的习俗带回欧洲,而19世纪初发明了淋浴设备,欧洲这才洗开了。《浴佛功德经》等佛典上说入浴除七病得七福,日本的寺庙施浴,定期把浴池免费对外开放,出浴后神清气爽或许就加深了信仰,“钱汤”(公共浴池)也由此产生。现而今生活方式改变,上“钱汤”的人一年比一年少,这行业难以为继。但温泉又当别论,治百病护肤美容,把人们宣传得趋之若鹜。近年东京城里掘地千余米,温泉喷涌,开设好几处漂亮的浴场,以致有地盘下沉之忧。
日本人把入浴爱到嗜,首先是因为得天独厚,到处有温泉。据说日本是世界上温泉最多的国家,次之乃中国,但若按人口平均,恐怕中国就不可谓多。日本称温泉为“汤”,这本来是中国的叫法,一些人却跑来笑日本人下汤锅。最初编篡《广辞苑》的新村出在《风吕杂考》一文中考证,这个汉字的日语读音源于“斋”,寓意神圣、清净。入浴之目的无非有三:宗教的,卫生的,爽快身心的。古埃及司祭每天四次用冷水洗身体,恒河沐浴是印度一景。中国古时候也很把沐浴当回事,后来好像只是为卫生,现今阔起来,又开始爽。伦理学家和辻哲郎说:西洋的浴池是事物性的,而日本浴池是享乐。(《古寺巡礼》)讥之为洁癖也好,赞之为艺术情趣也好,往深里说,其文化内涵是清净。梅原猛从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这三者考察日本文化,这样说:欧洲文化论以精神为中心看待一切存在,而神道与佛教认为存在的东西都具有生命。日本文化的认识论特征在于认识事物不是靠理性,而是靠感情,其纤细、微妙不次于欧洲的理性。贯穿日本文化的价值论以净、不净的价值为中心,深深浸透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所以,说那家伙脏,是再狠不过的骂人话。净的价值具有审美性质,是真善美的化合物。由于把这个化合物作为最高价值,日本人得以逃脱了单一价值的专制。
佛祖说过,用水洗,怎么也洗不净身心,只能用佛法洗,但人们并不听。日本人不仅洗自身,乐此不疲,祭墓时还要用清水冲洗墓石,那就不是我们说的扫墓,而是洗墓。更有点恶搞的是,寺庙把小铁佛立在外面,你也浇我也洗,把眉眼都给洗没了,几乎变成铁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