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英国媒体关於中国新闻的报道集中於正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高峰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五十三个非洲国家中的四十八个国家的代表;其中,有四十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英国卫报的一篇报道的标题为《非洲草原搬到了北京!》称此次峰会是北京五十年来最盛大的嘉年华会。
显然,此次北京峰会是中国重新进入非洲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毛泽东时代的中非关系是建立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的。为了争当世界革命的领袖,当时的中国政府不顾自身老百姓的经济困境,对非洲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自从邓小平与西方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以来,中国在其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内,基本上无暇顾及非洲大陆。中国对非洲的重新重视始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此次峰会则是近十年来中非关系的一个高潮。
伦敦的观察家对中国和非洲的新一轮热恋的评论十分客观.英国广播公司从北京发回的报道强调,中国重返非洲有两个重要的经济因素。一是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需要非洲蕴藏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中国现在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需求依靠进口,随着能源结构的改变和经济的增长,这种对进口石油的依靠将增长迅速。现在,位於非洲的安哥拉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进口国。二是中国产品向发达国家的出口,已经开始由开放初期的超高速增长转变成稳定增长.为了维持经济增长,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增长点.非洲大陆有八亿多人口,是中国商品一个潜在的广阔市场。
但是,此间的报道也集中表现了民主国家对中国对非洲政策的不安。这种不安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从政治上看,中国对安哥拉、津巴布韦、苏丹等独裁国家的支持是这些国家的独裁政权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国家不仅在世界舞台上,就是在非洲国家中也不得人心。这些国家独裁政权不仅是其国内贫穷、动乱的根源,同时也对其周边国家形成威胁.中国对他们的支持,使得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对他们施加民主改革的压力失去了效果,为这些国家的独裁政权注射了一剂强心针。
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以残酷镇压不同政见者而遭到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抵制。它的家族和支持者肆无忌惮的聚敛财富也使其臭名昭着。但是,北京为它铺下了红地毯。泰晤士时报用《穆加贝说北京是他的第二个家》作为标题,报道了这位独裁者在北京大肆讚扬中国政府对其支持的谈话。可以想像,这篇报道无疑会加深读者对中国政权的负面印象。
从经济上看,此间的经济分析家对北京无条件免除非洲国家债务的做法也颇为不安。前不久,八国集团也曾经宣佈免除最贫穷的非洲国家的五百亿美元的债务。经济学家担心,这种简单免除债务的做法容易引起「逆向道德选择」。如果贫穷国家认为,他们的债务最终将会被赦免,那末,他们将有可能放弃从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艰苦努力,更大规模的举借外债,从而形成对外债的更大依赖。正因如此,经济学家们主张有条件的免除外债,要求这些国家进行相应的消除腐败、提高透明度、提高经济效率的改革。中国通过免除外债来展示其友好,最终不会给非洲国家带来持久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