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老戴唯
看清楚,是梁山泊不是梁山伯,是龙应台不是祝英台。
把风马牛不相及的梁山泊和龙应台扯在一起,似乎有点搞笑。现在是网络时代,还有时间读一遍《水浒 》的人,恐怕没有几个了。有的年轻人连“浒”字都认不得,偶尔拿书一看“噢,水许”就放下了。
没看过书,梁山好汉还是知道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群聚众造反的草莽英雄,月黑风高,杀人放火,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李逵,只知道打打杀杀,奉行个人英雄主义,赤膊上阵抡两把板斧,嘴里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其实是“想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也出手。杀起人来是“排头儿砍将去”,不问青红皂白,连县令的四岁小儿也不放过。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农民起义不胜枚举,以暴易暴的造反和革命既使取得成功,也不可能构建一种理性的,更文明进步的社会。当革命成功之日,造反者也就走向反面,成了当之无愧的新独裁者,用自己的独裁统治代替前朝的独裁统治,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皇权意识,使这个民族对专制体制的认同高度一致。
多么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也从未超出专制思维。说到底也是“天子圣明,奸臣当道”,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更不可能质疑这种专制是否合乎人性。梁山好汉们的“豪杰行径”,杀人如草芥的血腥场景,西方人认为不可理喻,是野蛮可耻,但数百年来的中国读者,却将其视为英雄壮举,津津乐道,如醉如痴。以梁山泊的草莽英雄成为几百年间中国民众喜欢和崇拜的偶像,足以判明,无法走出暴力非理性的怪圈是因为我们对文明社会的人道精神,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民主和自由的理念,贫乏得近乎于无知。
龙应台在《百年思索》,中曾引用过一个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千年封建史的评论,这位西方学者说:“几千年的中国人永远捧着一个瓷瓶,这个瓷瓶掉在地上,打碎了。又把它一块一块捡起,重新粘成一个瓷瓶,就这样一直捧着,直到今天。”(大意如此)农民起义,非理性的暴力革命,是打碎瓷瓶的原动力。瓷瓶,则是中国人至今捧在手里的专制制度。
无论是起义、革命和改朝换代,没有给中国带来基本制度的突破和创新,也从未冲破中国历史的循环状态。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阶层,包括今天的文化界、理论界人士,他们不思考变革这样的制度,而是积极地调整和维护这种制度,使它变得更科学合理,伪装性更强。表面上看它有盛世的光环,实则控制更严密,人民更驯服,造成国民性格的退化和缺乏心智的种族群体。
龙应台,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公共知识份子,她关注着中国大陆的民主进程。希望中国大陆的政治走向开明,实行民主、自由和均富。她从小叙述引出大道理,理性而非暴力,点燃了希望的火炬,照亮越来越上升的公民意识。她认为,在一个多元及自由民主的体制里, 人才能以一种更体面、更人道和更合理的方式生活。这并非是台湾经验,而是文明社会的普世价值。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一言而动天下。龙应台驰援大陆“跪在泥巴里造反”的知识份子,参与他们的“文字起义”。争取博弈空间,推动大陆的言论自由进程。可喜的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思考的大陆知识份子,以先驱者的勇气,敢于以这样“中国特色”的方式坚持说一点真话。“跪在泥巴里造反”,和梁山泊的造反是两回事,相比之下比打打杀杀更难,更文明,也更需要道德勇气。“泥巴”是专制制度和保守势力,“跪着”是理性、和平、非暴力,“造反”则是冲破新闻管制的封锁,发出真实的声音,唤起人们的公民意识。在混沌的大陆传媒界吹起一阵思想言论自由的清风。
龙应台,在准确的时间,用文明的语言,以不卑不亢的姿态,面对权力说了应该说的真话, 维护了知识份子的尊严,也因此受到了全球华人的尊敬。
整体而言,大陆的知识份子们尚不具备这种素质。他们缺少公共知识份子的情怀,没有承担历史责任的肩膀,不具备中西兼通的学识,也鲜有龙应台这样的一个文化人应有的正直良心。他们习惯于接受和重复谎言,拜倒在当权者的声势之下,在物质欲望和利益诱惑前把握不住自己,也就丢弃了作为知识份子应有的独立、思想的人格境界,丧失了监督社会,反思历史的功能使命。面对中国的社会现状,中国的政治改革,中国当前面临的文化困境,和国民道德素养问题,很少有人敢象龙应台那样直视面对。他们只是回避,或忸怩作态, 或视而不见,全无真诚严肃地探求。他们已经没有能力,为自身和大众文化事业增加坚实的分量,尽到知识份子应尽的时代责任。总而言之,其“假”的烙印太深,“善”的品格欠缺。学识满腹者众,唯独缺少一份可贵的真性情。
被压抑和摧残了心智的大陆知识份子,不可能具备真正的人文情怀。比起既通晓西方文化的精髓,又传承中国文化儒雅的龙应台,这种境界的区别,借用谢青桐的说法就是“并非才情之高下,而是人格品位与文化涵养上的落差”。公共知识份子是个很平常的词, 然其高度对某些文人、学者、教授而言,是他们所无法企及的。
龙应台把国际观引入华人社会,她不仅仅属于台湾。她的叙述和理念,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统独之争,开拓了世界华人的视野,从而影响和推动了两岸文明和改革的思潮。概括起来 ,人们这样评价龙应台——她是一位见解深刻、语言幽默犀利、敢说敢为、才情兼备的女性。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深思熟虑的感悟,同时又保持相当清醒和冷静。儒雅从容、诚恳深邃是它的文字魅力。而最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拥护的,乃是她客观而理性的立场。
龙应台并不高深,尤其她不故作高深。你可以与她讨论观念,交流看法。也可以批评她, 说服她。当然不要忘记“请用文明”。文明二字,何其重。摆放在一个公共知识份子和当权者之间,谁是谁非?孰优孰劣?泾渭分明,真伪立判。
你现在明白梁山泊与龙应台的关系了吧。
(作者系墨尔本独立中文笔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