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笔记燃烧香港情

龙应台笔记中对香港人、事、物的叙述和批评,虽然很多没写入书中,但显示她这外来文人二十一世纪初到港后的观感及对文化的执着追求。

龙应台《请用文明来说服我》一书,四个月不到售出九千本,创下香港政论及文化类书籍的纪录。任职香港大学及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的龙应台最近再出新书《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首印五千,书未开售,新书发表会已吸引了一众政要、名家。香港行政会议主席梁振英、前律政司长梁爱诗、着名企业家蒋震、蒙民伟、中原地产的施永青,还有台湾清大前校长刘□朗、好友林青霞等慕名而至,与龙应台的学生和仰慕者等,把召开新书发表会的港大图书馆挤得水泄不通。

从台北市文化局长职位上退下来,龙应台应邀到香港大学执教,于是,她把更革都市文化的火种带到香港。两年多来,她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面对不同阶层,叙述着同一个主题:在追逐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最大利益时,请留下传统文化中最美好的记忆;在不断拔地而起的群楼中,请留下创造文化价值的空间。龙应台说:“有什么比老房子、老街、老树、老地标更能唤起人们共同的回忆,能激动人们共同的情感呢?而最深的记忆其实就是乡土之爱,可以缝补代沟的裂痕,可以超越政争的对立。”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是她这两年来香港生活文化记录的部分,无论是对人、事、物的评论叙述还是批评,背后都透露了这位学者对文化执着的追求。她务实地对待她生活的新环境,参与“西九龙”文化建设的讨论,研究“添马舰”,探讨谁是“香港人”。这两年,所有香港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她都没有缺席,都敢于大胆提出一个“外乡人”都深深关切“所在地”的观点。

站在香港的土地上,龙应台是一个外乡人,但在对文化议题作探索时,她的建言,绝对是时代的主人。作家陈冠中为新书发表担任主持,他推崇龙应台,称她是带火种之人。早前,龙应台犀利的文笔差点把北京的《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融化”,陈冠中也称龙应台是“有种”之人,“她敢写文章叫一个国家主席用文明来说服她”。

但“说服”龙应台却不容易,因为她观察社会、思考现在和展示未来的论点、论据十分严谨。两年来,龙应台住港大沙湾径二十五号,一个置身香港高等学府又面对大海的优裕生活环境,却能让龙应台冷静地找到太多对这个城市现实的批判,构筑起她“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香港”的思考。

龙应台翻开自己的笔记本,与大家一起分享,她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她“这个外来的文人,在二十一世纪初到香港后怎么看香港”。有一天,龙应台走进沙湾径附近的坟场。她并不讨厌坟场,这里透露出一个城市很多秘密和人生的悲欢离合。但抬头看到一大群雪白的鸟,她惊呆了。笔记本中记录了龙应台当时查找的结果,这是一种鹦鹉,学名为“小葵花凤头鹦鹉”,龙应台形容,它们很像一群小学生放学后一齐冲出校门聒噪着,彼此推挤的状态,在这个石头森林的城市,可以有这么大群的美丽小鸟为邻,“对我而言,这是不可思议的香港”。

观察细腻记录详尽

龙应台记下香港是个“老鹰城”,有记录的超过千只,而全台湾也只有二百多只。她发现一种草木皆绿时它却枯萎的植物,但这草科类却是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具有很大威胁。龙应台在笔记中写下了香港有植物二千多种,其中一百四十多种是外来种;香港一百四十多种淡水鱼、其中二十七种是外来种;有二十二种青蛙,其中五种属外来等。观察细腻,记录详尽令人赞叹。

龙应台笔记之中,有老婆婆“打小人”的鹅颈桥;有行政会议主席梁振英的出生地;实业家蒋震最早的发明和贡献的所在地;香港有哪些凶宅及其来由;香港一些地名的来历及其含义等。这些都是龙应台的“收录”,虽然没有编入龙应台的任何一本书中,但也描绘出一个非常精采而又活生生的香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