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洪复:钱钟书这家伙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获得文学士学位;1938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并于本年因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回国。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1948年出版《谈艺录》。1979年出版了100多万字的《管锥编》极大地震动了学术界。1980年《围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并多次印刷,发行100多万册。另还出版有《七缀集》、《宋诗选注》等。

钱钟书一辈子钟情于书,据其夫人杨绛说,她在1973年为钱钟书整理读书笔记时,即有整整五大麻袋之多,堆在屋里高高的如一座小山,每一本笔记本上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中文、外文。他还精通六七种语言。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的时候跟曹禺和吴组缃是同班同学,他到清华后给自己立下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那时侯他不过才18岁,他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可谓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去图书馆借书最多的学生,并且他的考试成绩在班里总是第一。是全校公认的才子,在念大二时就由吴宓教授推荐他给本系学生带课。

钱钟书因为自己才高一世,所以颇自负自许,相当的“狂傲”,像极了古代的庄生。大学快毕业时,清华大学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他架子相当大,从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只埋首脚踏实地做学问,并且在学问上对自己要求很高,也很严格。后来当他很有名气的时候,也总拒绝人们对他的采访。

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外文系任教不到一年时间,便于1939年夏天辞职了,据说是不怎么得意,亦有说法是当时湖南宝庆县蓝田镇的国立师范学院请钱钟书去此校筹建外文系。

钱钟书一生对政治不感兴趣,可以这么说,他超越了那现实和时代,不想与之抗争,才守住了本性。他从1944年到1946年,用了两年时间,以每天写五百字的速度完成了长篇小说《围城》。《围城》虽然至1949年三月就已三次出版,也很畅销,但当时文艺界却对此书普遍评价不高。所以1980年以前,所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小说史的专著都对此书持基本上忽略的态度,有的甚至只字不提,许多青年人根本不知道有《围城》一书,连钱钟书的名字也未曾听说过。

1949年9月,钱钟书与杨绛应邀请重返清华大学任教。此前香港大学和牛津大学也邀请过钱钟书过去任教,都被他拒绝了。1953年,他又被调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一直到退休都在那里工作。

奇怪的是从1949年至1957年,钱钟书没有发表任何文章、评论,也没有新的著作问世。是显示了他不可思议的聪明睿智,还是他遵从了默默者存的道理?也许是他从1950年起被中央邀请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原因?

1966年起的文革十年中,钱钟书又沉默了,还是没有发表任何文章、评论。只是他早已准备耐得半辈子寒窗寂寞,决定从创作走向研究,默默为世界文化奉献自己的智慧——偷空写《管锥编》。其间有近两年时间被下放到河南干校劳动,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并因此大病一场,估计是没书看给憋的。

1975年基本写完《管锥编》。1979年,洋洋四大册,近百万字的《管锥编》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成为当年学术界一件大事。《管锥编》是钱钟书气魄最宏伟阔大的著作,它打通一切文学体裁界限传统,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很大,尽管其侧重点仍在文艺学方面,却也几乎囊括了古今中外人文科学的所有门类。更为奇怪的是钱钟书完全采用文言文来写的《管锥编》,且处处见得生花妙笔和博大精深。如《管锥编》里面揭示了中外文学中共有的一种艺术方法和规律,即通感。就是人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可以互通或交通,也叫感觉移借。应用通感的理论,在文学上许多看似不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钱钟书是第一个把“通感”现象引进我国文艺理论界的人,而且讲得相当精辟、生动,例证不穷。《管锥编》里面诸如此类的创见有好多,不再一一赘述。

钱钟书那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学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澹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他极富传奇色彩。他总是惜时如金,潜心读书研究,他甘于寂寞,不媚世媚俗,不求闻达,而又懂得生活之乐趣,如此真正大学者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钱钟书只是醉心在学问里遨游,面对周围环境,钱钟书根本不予理会,钱钟书就是钱钟书。他的人生实践在不经意间向世人阐述了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即是生命的铁律。

钱钟书极不爱应酬,好象也不关心国事,也缺少大多数知识分子为推进现实进步而常怀有的那种批判精神。也许是他的智慧和才气把一切都看透了,才会如此吧。每想至此,我总在心里笑着对自己说:“哈,钱钟书这家伙”。

在对世事常抱漠不关心的态度中,钱钟书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站立成文化界一位举世瞩目的人,成了一代大儒。这一点跟数学家陈景润很相似。脚踏实地,专注于自心,以自己的成就证明了自己的巨大存在,也许这即是人生之大聪明和大超然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