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些学文学理论的丹麦年轻人在那里开口海德格尔闭口罗兰巴特,这让我又想到从前在网上看见自由主义标签盲从现象时所想到的一些东西。
本来,自由主义让我感觉到的是思想上的自由,但事实上在网络上,我不时会看见了一些中国自由主义门徒们(至少他们自称是自由主义者)的不自由心灵表露。在这里我可以举出两个例子。
一个年轻人在论坛上写了一篇关于自己对民主和自由的领会,可能是出自自己的直觉而不是得自书本的知识,也许能够让人觉得不全面,但是从他的经历出发,那都是一些闪烁的思想火花。但这时来了一个自称是自由主义者的网友,水瓶子晃荡晃荡响地教训那年轻人:你读过亚里士多德吗?你读过卢梭的契约论吗?你读过哈耶克柏林吗?在我读这个人的回帖时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个人似乎就只知道这些人名书名,就拿来扯虎皮拉大旗。对自由民主的领会可以是一个人自己的心灵结晶,根本无须拿名人们的著作来作衡量尺度,这可不是八股式的读书考试。也许这位网友有自己所顶礼崇拜的历史名人,但试图以自由主义的名义而拿这些名人来压制别人,这样做就难免露出太多自己受专制主义熏陶而不能自拔的原本面目。
另一次,则是在我的一个博客页上,——在我努力回归到自己读哲学之前的思维状态而描述出自己最初对人的权利问题的思考时,马上就出现了一个忠实追随自由主义门户传承的网客来向博主强调“自由主义宗师对自由的定义”并指称博主“无知无畏”。这就让我感觉到交流上的艰难:我的努力是在这样的原始个人心灵回顾的文字中消灭掉一切名人名言而避免掉权威的误导,而这位老兄稍稍看了一些自由主义学派的书籍就以为所有世上的自由思想都必须按照他眼中的这些自由主义宗师们的教条来展开。他是我博中的网客,依据我自己的原则,我既没有训导他的权利,也没有教育他的义务,——既然他喜欢他心中宗师们的“定义”和“规则”,那么作为博主我能够做的就是给他送一个链接,链接到我在学院教育环境里所写的旧论文,那是哲学专业里引经据典以表明概念发展历史的枯燥阐述,与“一个人自身对世界和人生的直接领会”这一主题的关系并不大。这能够满足学术初入门者寻求去接触深奥表象的欲望,而且在那一类论文里有很多他所愿遵循的宗师圣言,虽然我不相信他能够读得懂,但是我相信他会很喜欢。
(当然这种“知道一点皮毛就以为皮毛是一切”并非罕见现象。这里涉及了一种因自己所获知识有限而又自以为是所引起的偏执。说实在话,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状态”,如果我不说这是一种毛病,——比如说我自己二十年前对基尔克郭尔、黑格尔等等的阅读就是这样,只看了一些简介就急于为他们下结论。今天看起来可笑,但那时却自以为是得很。)
人生有限,书海无边,而具有不同人生观的作者在自己的书中给出不同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让自己去相信“书中所讲的道理当然就高于从自己心灵中找到的道理”。名人的话可以作为一种启迪,从正面或者从反面刺激或者引发你自己的思考,但不要将之当成训诫、当成至理。至于别人抬出名人名言或者主义标签来压人唬人,则更没有必要把它当一回事,至多你作为好心人可以告诉相关者可以去什么地方找到更多他所喜欢背诵的名人名言。有人能够把圆周率背到三百位,这也是一种能力。能够常常引述什么大师说过什么话,作为趣味消闲、作为类似于业余爱好的修养摆设,那还是值得以微笑报之的。